翻开中学语文课本,学到文言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大部分千古名篇都写于作者被贬的时期。贬谪让他们悲愤痛苦,同时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旗手之一。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遭到失败之后,被贬谪到永州当司马。这一沉重打击倒使他有机会走入自然,深入社会,接近人民,让大自然的山水抚慰荡涤心灵,从平民的立场出发反思官场生活,写出很多千古不朽的名篇。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的山水游记,这些文章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选入我们初中课本的《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小石潭,是柳宗元在探访山水时发现的一处风景绝佳地,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珮环”,此时的他已“心乐之”。他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似乎只有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带给他由衷的欢乐,特别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鱼更使他感到自然胜境中的无穷乐趣。他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是贬谪,成就了他流传千古的山水游记。
欧阳修,北宋著名散文家、诗人,他23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人们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他是有理想的,但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那里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纷扰,他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因提倡改革被贬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识之人,被人诬告,降官岳州。在岳州,他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与滕子京,同遭贬谪,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但范仲淹却没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朋友共勉。此文因思想性文学性俱佳,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吟诵。
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才华横溢的苏东坡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遭到的重大打击,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观,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郁闷孤寂。他知道,生命是一场幻觉,历史上那些善于感悟人生的文人墨客,大都选择“寄情于山水之美丽,淡忘现实之残酷”的生存方式。于是,他开始游历黄州附近的山水,从大自然的灵秀中,充分抒展自己的才华。某个夜晚他到承天寺游玩,月夜无眠,邀友散步,观赏月景,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在谪居中的内心充满抑郁愤懑而又恬淡旷达处之的复杂心态。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他能在这绝望的困境中,从这灵性的山水之间,感触到生命的短促、人世的无常和韶华的易逝。他要享受生命,趁着还有躯体的存在,趁着还能自由的呼吸,他要及时行乐,勿负我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遭贬的厄运也成就了他的才华。
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均为当朝名士,无论是从文学上还是从政治上,他们都有很高的声望。然而,他们面对自己的遭际,没有像一些目光短浅的人那样,被逆境击倒,而是始终以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困难,面对屈辱。在困境中他们所表现的那种豁达、乐观、苦中寻乐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贬谪,使他们身心受到磨折,饱受困苦煎熬,也使他们的人生信仰更加坚定,思想更加深邃。是贬谪,成就了一篇篇历百世而不朽的华章。
刘虹,教师,现居湖北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