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818

  

让文言文教学妙趣横生

◇ 陈艳玲 吕明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词义、句子构造等方面,与今天的语言有着不小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多。
  所以,要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如何通过文言文去了解文本作者的内心活动,扩大教师的视野范围和情感深度,唤醒学生的潜在情感呢?我认为,如果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是完全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省力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处于最佳的能动状态,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积极创设多种情境,从而使教与学结合,主导与主体结合,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用形式多样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多读精读是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韵味是从吟诵中得来,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我认为传统所说的反复读,并不是呆板而单调的学生个人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的过程,而且有起有落、由浅入深、由感到悟的能力提升过程。首先是要听读,听老师或录音带范读,让学生听出韵律美感,心里有一种一“读”为快之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初读,这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将一些古今异读及句读等方面作一些浅探。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文意再品读,或是品读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最后再悟读,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想象和揣摩作者的心境,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和感情熏陶。
  当然,就是单独的每一次读也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分角色读,我在教授九年级课文《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先让学生听读后感知:文中的秦王、唐睢二人的语气、语调各有什么不同?前后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读二人的对话。学生在读到“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时问学生,读出疑问语气好呢还是反问语气好?于是学生就自由展开了争论,后来达到一致看法:这个句子貌似疑问,但根据文意知道:二人对“易地”一事的真正目的及安陵君不答应的真正原因都心知肚明,这样说无非是要加重语气,所以读成反问好。从这里,学生又将两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得淋漓尽致。
  二.用富有特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而呆板的之乎者也时常让学生倍感烦躁,犹如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怎样才能让这杯白开水变得像茶一样浓郁芬芳,沁人心脾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选好突破口,拴紧学生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如学到《隆中对》、《出师表》一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诸葛亮的身世或让学生来讲你所了解的三国故事;还可以用妇孺皆知的一些成语,名句来激起。如学到《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提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引起他们的关注,在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提到“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成语,让学生们感悟名句是有据可考的;甚至还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诵上一段段精美句段。
  三.用恰到好处的拓展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面练习的挖掘。比如用想象的手法对一些文章进行扩写、读写、改写等,在讲授《陈涉世家》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文章第一段阶级陈涉身世等内容,来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学生饶有兴趣,将这段文字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写天气,写人物心情,写人物的所见所闻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了陈涉这一人物的形象。
  资料查找习惯的培养。根据文本所学内容让学生适当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在学习《隆中对》、《出师表》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时,陈寿的《三国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故事的详略侧重、人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呢?问题一出,学生即上网查、分组查阅资料、书籍,马上弄明白了两部书的本质不同色,《三国志》忠于历史,而《三国演义》则是文学作品,这样也养成了他们的课外查找资料及阅读的习惯。
  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的习惯。文言文中的字词习惯与现代文完全不同,有古今异读,有通假字,有倒装句,有一词多义现象等,就这需要学生能根据理解分门别类地处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紧凑的课堂设计,将读、写、听、说活动糅合在一起,给学生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地探究和创新,一定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钥匙,终身受用。
  
  陈艳玲,吕明乔,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让文言文教学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