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96

[ 潘晓林 文选 ]   

观察是作文的第一要素

◇ 潘晓林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大自然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可初一学生写起作文来,既不具体,也无章法。针对初一学生作文特点,作为教师要更多的从教学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得。
  首先作文作为语文的一个主要实践过程被忽视了,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进行语文实践,观察体验也成了奢望。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是作文教学指导方向偏差。我们认为,想象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是以练习记叙文为主的,在记叙文中观察能力是一种最根本的能力,而想象应该在观察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应该还原其本来面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的教学目标为初步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初步养成观察景物的习惯,认识并探究自然。这个目标为我们摆脱目前的作文教学困境,指明了方向。
  因此,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欲望,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的方法犹显重要。
  阅读有本可依,作文教学则容易成为掉在井里的瓢。观察无疑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学《珍珠鸟》,同学们具体感受了作家笔下珍珠鸟的形象。我就抓住有利时机,布置学生练笔,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动物。这个题目还真让学生产生了兴趣。首先他要确定观察什么动物,这样就有了写作对象。其次引导学生去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身体长得是不是对称,哪侧身子哪条腿长得更健壮结实。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吃东西的时候脑袋歪向哪一边,左边牙齿使劲还是右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观察的欲望,这正是教育的锲机。抓住了这些细节,描写动物就容易做到栩栩如生了。
  为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周末多去大自然走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在布置练笔的时候总是题目小一点,比如写写柳枝、小草,写写什么小动物,让学生观察有范围,有具体的对象,避免走马观花,无从下手。
  有了观察欲望,关键还在于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1、观察要有顺序、细致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抓住其特征。观察事物,可以从近到远,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
  在上了《济南的冬天》《故宫博物院》课文后,我布置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到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着重引导学生先观察跑道,再观察跑道内的篮球场,接着观察跑道外的松柏,黄杨等,最后观察围墙文化。为了让学生观察更细致,内容更具体,我还要求学生走一走跑道,数数有几步。有的写道“我在跑道上走了一圈,足足300步,大概有200米吧。”有的说“跑道真宽,可以供六个运动员同时比赛。”
  2、观察要持续且抓住特点
  学校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衢江江边,衢龙路旁,绵延几公里,满眼都是柑橘。习作《我爱家乡的》,柑橘自然是我们的写作对象。春天,我带着学生来到校外,让学生观察柑橘的特点。春天,桔树开了花,花是洁白色的,挨挨挤挤的,散发出淡雅的清香,还有许多非常小的花骨朵儿,含苞欲放。等到花谢了,就可以看到长的嫩嫩的小桔子。然后让学生写写我们家乡春天的柑橘。同样,在夏天、秋天、冬天等时候,也带着学生去校外走走;也同样地要求学生对柑橘进行观察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把每个阶段的柑橘特点写下来,再加上沙质土壤,盆地气候影响柑橘甜度的介绍,同学们更爱柑橘,也更爱自己的家乡了。
  3、想象,观察的翅膀
  在指导写作学校操场一文时,我们一起讨论操场上的植物名称,有叫松柏的,有叫扁柏的,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有的学生比喻操场边的松柏“昂首挺胸好像一个个士兵守卫着我们的学校”。有的学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操场边的松柏欢迎着我们,亲切地向我们招手”。操场的一角还有几棵棕榈树,我只是做了展翅的手势,便有学生赞叹“棕榈树真美呀,美得像孔雀开屏一样”。
  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作文的素材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让作文成为有本之木,活源之水。
  
  潘晓林,教师,现居浙江龙游。

观察是作文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