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65

[ 路庆梅 文选 ]   

大学英语小说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

◇ 路庆梅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属专业知识类板块。作为对英美文学必修课的补充,英语小说课被列为专业知识选修课之一。《大纲》说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大纲》:26)。具体而言,文学课程的目的包括五个方面:
  1.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2.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
  3.提高语言能力;
  4.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5.提高人文素质
  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目标必然要以这五大方面为参照标准。可是《大纲》中涉及到的这五个目标都是非常笼统的,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对象、课程性质对这些目标的核心和具体要求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C.J.Brumfit和R.A.Carter在《文学与语言教学》中提出“要有效地进行文学教学,我们必须确定一般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该课程时的特点,以及我们希望他们在完成课程学习时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教授的是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应具备的态度和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读者是好读者,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反应”(Brumfit,Carter:33)。在英语小说课的教学中,必须考虑目前英语专业本科段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现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因此,本文拟反思英语专业开设英语小说课的现状,分析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提出该阶段英语小说课须侧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强调其阅读产生的直觉反应,培养学生的英语小说阅读反应能力,并提出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的原则和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施教学的方法。
  一.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英语文学阅读经验
  笔者对选修英语小说课的两个年级的65名学生(英语专业三、四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英语文学的阅读经验非常匮乏,甚至中国文学的阅读经验也算不上丰富。在日常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只有20%的学生选择阅读英语小说,25%的学生选择当代中国流行的畅销小说,其余大多选择生活休闲类杂志、报纸等。而在英语原著小说阅读方面,有37.5%的学生连一本英语小说原著都没有读过,25%的学生只读过一本,32.1%的学生读过两本,5.4%的学生读过3到4本。英语小说阅读经验的匮乏导致学生们缺乏必要的文学知识,影响了他们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学生们往往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叙事方式和语言描写等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缺乏意识,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同时对作家和作品涉及到的一些文化背景也了解甚少。
  2.学生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受限
  进行文学批评要求评论者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学理论知识,广泛的阅读和掌握大量相关的背景信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经过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目前我们的学生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文学类课时有限,无力兼顾理论。即便要讲理论,也不可能深入展开,到头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只记得几个深奥的词汇罢了。学生几乎没有受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也很少阅读文学评论。学生的英语水平多数是过了英语专业四级的水平,阅读英语原著小说尚且需要克服一定的语言障碍,阅读和理解理论原著更加耗时费力,用学术语言进行写作评论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本科阶段开设的英语小说课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极为有限,在现阶段不可能同时完成文学理论和学术写作的教学任务。
  3.国内关于英美文学课教学目标的研究观点不一
  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教师学者研究英美文学教学,发表有关论文,讨论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分析当前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探讨英美文学课“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认同《大纲》规定的文学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诸学者关于目标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语言教学与英美文学课的关系。有不少论文专门研究语言能力和文学课之间的重要关系(白锡汉、孙生茂、潘章仙等)。有学者担心某些研究和实践把提高语言能力作为文学课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使文学课变成了服务于语言教学的课程,没有体现文学课的本质价值(邓天中:105-108)。有调查发现在英语学习实用论和文学无用论的影响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消减,地位下降,要求降低,呈现出被边缘化的态势(郭英剑等:5-13)。
  (2)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的关系。有学者(如郭英剑)指出文学理论在文学课程中的缺席地位大大妨碍了学生文学批判能力的提高,认为应该让学生学习文学批评理论来培养批评能力。但是另一种观点则反对将文学理论批判和研究能力作为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提倡使用“前批评”的方法。在本科文学教学中不必囿于批评理论的批评方式,应该强调学生对作品基本要素的研究和本真体会,“凭着常识”理解和评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批判思维能力(邓天中:105-108)。范谊等学者认为“在英语本科阶段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以适合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而不是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主张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以介绍性、体验性、审美性为主”(范谊,芮渝萍:150-6)。
  (3)文学与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学者们都肯定了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2002年9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5期刊登了《意义的追寻:大人文观与英美文学教学》系列文章,以虞建华教授为代表的诸位教授学者重申文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价值,意欲唤起各院校和广大师生对文学课程的充分重视(郭英剑等:5-13)。
  二.英语小说课教学目标定位
  1. 英语小说课教学目标的核心是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小说的能力与基本的文学批判能力。小说课教学的两个核心活动是小说阅读和小说评析。一般来说,阅读是信息和知识的输入过程,小说评析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信息和知识的输入并非单纯的输入,而是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读者已有的知识,如以往的阅读经验、对文本类型的了解、文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等,阅读目的和阅读技巧等等都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期待,从而最终决定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当然,随着阅读积累,读者的知识会不断丰富,阅读能力也会增强。英语小说的阅读也是如此。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和文化知识、素质修养无不影响其对小说的欣赏和理解,反之,小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小说的评析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各种知识对文本中的信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素质都可以得到提高。因此,英语小说课教学目标的核心是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小说的能力与基本的文学批判能力。
  2.英语小说课教学目标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反应能力。现阶段英语本科大部分学生都是刚刚涉猎英语小说,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阅读经验,所以,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反应能力为主,这种阅读反应主要指学生对文本的直觉理解。
  学生的评论最初往往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直觉式的,但它却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一定要珍视他们发出的这种感性的理解和直觉式的评论,因为“对一个文本的直觉反应是文学阅读过程的核心,是我们更加深入全面理解作品意义的起点”(Brumfit,Carter:3)。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直觉反应是可以开发和训练的。通常,大量的阅读和反复的细读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必要的直觉意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学生英语小说阅读经验的积累,语言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小说传统、写作方式、语言表达和风格及其承载的文化背景的日益熟悉和了解,逐渐积累起关于英语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技巧、相关文学和文化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内化之后转化为常识,学生凭借这些常识对英语小说作品产生阅读反应。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小说作品的直觉反应会不断地得到修正,引导他们探索作品深层意义。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直觉反应实际上是在阅读体验过程中培养的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这种反应,即便是有限和肤浅的,也一定是描述或分析这一反应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关注的是让学生能够“体验”文学,然后才是培养学生描述、解释这一体验的能力”(Brumfit,Carter:31)。“体验”文学就是阅读、欣赏和理解作品的阅读反应过程,学生描述和解释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批评能力。恰当的阅读反应是批评的前提。学生由感而发是产生阅读反应的必然阶段,也为有效实施小说教学提供了原动力。
  3.英语小说课应以训练学生“反应”批评(response)为主,而非理论批评。由于学生对小说作品的阅读反应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直觉性的和常识性的,他们对作品的批评也必须定位在“反应”批评阶段,才能确保其对作品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立性。以往传统的文学教学中,在学生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常采取让学生学习和记忆他人(权威学者)关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并将此作为考试内容的做法,学生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被认为“过于肤浅”而不受重视,所谓的批评不过是重复别人的观点。这种批评不要求学生阐明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反应,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他们在教学环节的参与意识淡薄,反应消极。这种做法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的体验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文本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存在于读者接触文本时的体会中。
  Michael N. Long 对“批评”(criticism)与“反应”(response)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批评’不同于‘反应’,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尤为如此”。鉴于“批评”(criticism)对于理论和语言能力的要求,若非高级阶段,外语学习者的文学教学不应以此为目标,而应以刺激学生对文本的反应(response)为目标(Long:43)。他建议以设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产生不同层次的反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帮助他们掌握和理解文本当中的一些基本信息开始,逐步用问题的方式启发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对文本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评价,学会欣赏文本的特质。这种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对文本进行阐释。对教学环节的积极反应使他们摄入新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知识构成不断优化,对小说的感悟力随之强化,形成小说阅读和批评的良性循环。
  三.英语小说课的教学原则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教师在具体的英语小说课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刺激学生的“反应”:
  1.重视学生作为普通读者的身份,强调学生对小说作品的第一阅读印象。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一文中颂扬普通的读者是“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一种本能指使,要根据自己捞到手的一星半点书本知识,塑造出某种整体——某位人物肖像,某个时代略图,某种写作艺术原理”(伍尔夫:5-6)。选修英语小说课的英语本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的读者。他们乐于上这门课也多是因为觉得它趣味性强,比较轻松。教师不能把学生都当做批评家和学者来培养,向他们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该注意到学生在阅读一个小说文本时会“受一种本能指使”,根据其现有知识结构对文本产生一种直觉反应,形成对作品的“第一阅读印象”。这种直觉反应不管正确与否,它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的重要起点,并为修正将来的阅读反应打下基础。著名文体学家Michael Toolan指出“笼统或含糊的第一印象,即所谓直觉或主观的反应”是进行文本分析的第一步,真正的分析始于对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分析性问题的回答,即,“在这个文本中你注意到了些什么?”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文本形式、内容和意义的初步理解和各种疑问,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就是基于对这些理解和疑问的证实、修正和澄清(Toolan:2-3)。
  笔者以为在英语小说课的教学环节中,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作品的第一阅读印象是设计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开设网上教学博客,将学生课前反馈和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为一项留言板块,教师备课时认真阅读学生留言,以其为参照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精心准备针对文本和学生理解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留言内容按照性质分为关于文本结构、文本主题、文本语言和文本写作手法等几大类,然后针对学生的理解和疑问设计出由浅到深的问题供课堂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受到了重视,从而乐于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
  2.重视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注意语言使用的特殊性与作品整体意义之间的联系。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认可,因此英语小说课教学绝不可以忽视培养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感受和学习。必须明确的是,这里的语言学习不是单纯地把文本割裂成小的语言单位进行语法、词语和句子等的语言学习,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语篇意识,了解语言使用与作品意义之间的联系。为此,文学文体学的一些理论和分析方法很值得借鉴。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者们试图通过文本语言特征的问题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他们认为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是一个内部衔接和连贯的语篇,因此总是试图发现作品中存在的“模式、重复、反复结构、不合文法的结构、内容或表现形式的内部反差”(Toolan:2),以此作为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旨在解释这些特殊的语言特征和文本意义之间的关联。在英语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在掌握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第一阅读印象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重视文本中这些特殊的语言特征,思考这些特殊的语言特征在文本中的效果和表达文本意义的作用。
  3.重视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以鼓励学生参与的方式,适当引介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英语小说基本要素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往英美文学课教学经常限于这样一种模式,即教师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分析作品,讲解写作手法,学生埋头记笔记,考试前背笔记。很难看到学生参与教学,学习非常被动。作者本人生平、作品背景知识对于理解作品固然重要,但也不是绝对必要的,有些作品即使没有这些信息,读者一样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需要读者掌握此类信息以便更透彻地理解作品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调研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之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口头报告和PPT演示,也可以把相关背景文章登在教学博客上作为学生的阅读任务,并提供相关链接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重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可以在讨论作品前介绍,或结合具体讨论的问题介绍,也可以作为总结部分介绍。英语小说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叙事视点等基本理论概念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办法。
  4.重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和跨文化交际者的身份,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和本土经验在阅读过程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参与,启发学生的原创性思维和独立评判的能力。在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会本能地将自己的经验与作品中的类似情景进行比对,或者小说中的情节会令读者联想自己的经历。在英语小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个人或本土经验与小说情节的比较来认识文化差异,加强对小说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小说“Everyday Use”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中国的某种民间传统艺术(如剪纸艺术)与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缝被子艺术,认识小说中这种艺术对黑人女性及黑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可以在教学博客上开辟焦点论坛,鼓励学生们在博客上参与讨论和交流,留下自己的评论,并且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观点中开拓思维,锻炼独立评判的能力。
  对于接触英语小说文本不久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主观和感性的批评是他们开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实践。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英语小说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小说作品及其语言表达的“反应”能力(response),让学生在阅读小说作品的过程中,用心体验作品,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熟悉和了解英语小说的写作传统、形式和风格,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丰富英语文学的常识,体会和认识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国民性格和文化传统,通过这些知识的内化来增强对英语小说的阅读反应。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世界和人性的认知,培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弗莱曾经说过:“在想象的世界里,凡事皆可能,没有什么不可以假设,没有对与错,所有的观点都同样精彩。如果你想知道研究学习这个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用的话,我想,最明显的一个用处就是它让人更加宽容”(Frye: 77)。对于肩负着文化交流使命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其保持宽容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强调学生用“心感”,培养他们对小说作品的本真反应更有利于他们保持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敏感和兴趣以及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宽容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小说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大纲》提出的文学课程的目的。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英语小说阅读与欣赏网络课程”(070441);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英美文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XJU2008JGY01)]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5-108
  3.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 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6
  4.弗吉尼亚·伍尔夫.《书和画像——伍尔夫散文精选》[C].刘炳善译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7
  5.郭英剑,虞建华,殷企平,王守仁,程爱民.《意义的追寻:大人文观与英美文学教学》[J]. 郑州大学学报,2002,(5):5-13
  6.潘章仙.试论语言教学语文学教学的融合[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1,(4):35-40
  7.孙生茂.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4):63-5
  8.Brumfit C. J. and R. A. Carter.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9.Frye, N.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M].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4.
  10.Long, M. N. “A Feeling for Language: The multiple values of teaching literature”[A] in Brumfit and Carter, 2000, 6
  11.Toolan, Michael. Languange i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文学中的语言:文体学导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8
  
  路庆梅,女,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大学英语小说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