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分散,部分学校规模小,生源严重不足,教学设备奇缺,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我国西部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外流人口多,再加上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出现了许多“微型”小学,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
2、校长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大部分校长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但不善于学习,办学观念滞后、管理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校长抱着“太平就是水平”和“稳定就是搞定”的态度,畏惧困难、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悲观消极,无所作为;有的校长因循守旧,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办学观念上落后于时代,学校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的校长在工作中虽然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但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天”,因而他们的工作往往偏离了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也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齢化。有个别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面临退休的老教师,年轻教师寥若晨星,教师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人称“养老院”。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半路出家”、“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教师不专的问题。
3、教师不注重学习,平时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学习的氛围淡薄,从而减缓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严重的制约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读书和教研的习惯基本还没有形成。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手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深入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上课时仍旧教师是“主人”,学生是“客人”。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一根教鞭。教师在工作中不善于创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缺少反思和总结。
关于发展策略:
1、以国家实施的“校安工程”为契机,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情况,尽快建立寄宿制小学,在适当的时候撤并“微型”小学或者把村级六年制小学改制成教学点,不断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整合教育资源。努力解决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2、全面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和专家型的校长队伍。
引导和督促校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校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习惯;引导和督促校长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打磨理论,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且让办学思想深入人心、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鼓舞士气;引导和督促校长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校长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校长的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水平。这是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根本途径。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和奉献型的教师队伍。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知识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日日学,日日进,日日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一朝成名后,终身不愁饭”的陈腐观念,早已应当扔进历史的垃圾坑。所以,每个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变革自己,应当把学习始终作为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挖掘自己的潜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创造自己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信心和决心。
“无德遭人唾弃,无才被人遗忘。”师者德为先,亲其师,学生方能信其道。“要正人,先正己”教师应时时、处处、事事都能率先垂范。学校要激励教师追求德为先、业为重、容为大、和为贵、勤为尚、诚为恒、爱为基、人为本,要求全体教师互相多包容,互相多理解,人人讲团结,个个讲协作,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培养造就一批品德正、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扈维焕,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