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82

[ 王爱珍 文选 ]   

《背影》教学设计

◇ 王爱珍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二.默读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
  1、父亲说了哪四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流了几次泪?如何理解。
  3、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复述课文(叫二位同学复述课文)
  四.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1、父亲说的四句话: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高于一切)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路途不安全)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依依不舍)
  2、我四次流泪:
  ①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②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③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④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之泪
  3、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我们一起来分析。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开篇点题“背影”,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留下悬念。
  ⑵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呢?第6自然段,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第六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是在哪里?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1、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①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②.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2、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回答)。
  3、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六.拓展延伸(补充学习《父亲》)
  七.作业布置
  1、以“关爱”为话题,练习拟题
  2、写出有关“爱”的名言或警句二条
  板书设计:
  
  王爱珍,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背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