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相同的课文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在一段时间里专一的学习某一种文体。设计单元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从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盘考虑教和学、讲和练、读和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克服“满堂灌”的模式,并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教学是在事物的联系中来认识事物,设计单元教学时,同一种文体的单元既要照顾到每篇课文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要注意到各篇之间的共同性与规律性。
一.单元教学,使学生对同一文体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巩固、运用更科学有效。
单元教学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地位。以高三下学期的“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单元的训练重点是:1.能迅速阅读、正确理解课文,能准确组织语言回答问题。2.能理解小说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习小说的语言。3.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教学共包括一至二册的六篇小说,整个单元用两周时间(共十二节课)来进行教学。具体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二、三、四课时:1.宣布单元学习的目的、要求。2.发“预习卡片”要求学生对新选的三篇课文分别写出“故事梗概”(要求百字以内,能一句话概括更好;不要写成“主题思想”)。3.听《项链》的朗读录音,精讲精读《阿Q正传》,自读《荷花淀》。
第五、六、七课时:1.分两批请六位同学板书所编“故事梗概”,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修正。2.引入教师编写的《小说单元练习》,说明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分发约两千字的练习,每分钟应完成三百字。3.课堂选做练习中内容和题型不同的几道题,师生共同订正。
第八、九课时;再读课文,继续做完练习,整理笔记,对新学课文提出“质疑”,并把问题用简洁的文字填入“预习卡”内,课后收回“预习卡”。
第八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解答或和学生讨论。
第十、十一课时:作文。当堂完成。
第十二课时:评讲作文。学生总结单元学习心得,侧重于方法的积累。
二.单元教学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单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彻底革新“满堂灌”的教学路子,注重学生的自学。以往,老师上课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还要求学生手不停笔地记,可是效果却并不见佳。采用单元教学后,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无休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了,而是把教学和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在单元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讲的少,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思考、练习、笔记和作文的时间。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地思维活动中,有时互相讨论;有时师生共同质疑;有时学生埋头思考……总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在有事可做的主动状态。
单元教学注重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也等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譬如,对于某个问题,老师不再是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更多的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引导学生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三.单元教学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单元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堂上“听“课、课后“补”课的被动状态。通过质疑和答疑,教与学双方信息反馈及时,课堂上能解决大部分或全部的问题,课后作业负担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后有时间开辟获取知识的第二渠道。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上什么体裁的课文,老师就鼓励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这种类型的文章,这样学生在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阅读和分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真是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在单元教学和单元复习中,每一篇课文的阅读和联系,课与课之间的比较,读与写的安排等等,都可以形成从疏到密的合理的间隔性的复习。学生容易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是理解性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有力地克服了学生复习中的机械重复,大大提高了所学知识的巩固率。
所以单元教学大有“奔头”。
吴俊达,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