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99

  

《卫风.氓》教学摭谈

◇ 曹 陵

  《卫风·氓》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且是高二语文上册的第一课,这就足见其重要意义了。教师用书中对此诗的主题一直是: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说法已沿袭多年了。读者若细细咀嚼这首诗,定会发现它的涵义还真不少!
  一.诗中内容可供商榷之处
  (一)先看关键词“被遗弃”和“自主婚姻”。
  从诗中内容看,“被遗弃”的依据除了“二三其德”“士也罔极”“士贰其行”等句子以外,再没有其它字句可以表明男子的不忠行为。但仅凭这几句就说氓遗弃了妻子——本诗女主人,也难免有失公允。众所周知,婚后生活总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远不及恋爱时期那样浪漫和甜蜜。诗中的“女也不爽”出自女子自己之口,类似的话语也多是女主人的一面之辞,很少有男主人的言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也只是推测。夫妻生活是否和谐美满有多方面的因素,就诗中言语难以分清谁是谁非,更不能妄下结论而断定女主人被氓遗弃。
  尽管古时候的婚姻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促成的,但各个时代总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例子。从氓的“抱布贸丝”和女子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及“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知,他们的婚姻全是自己做主的,没有他人干预。这样自由的男女,这么自主的婚姻,还能去怨谁呢?外人终究是局外之人,难道说高兴就结,不高兴就离才叫自主婚姻么?
  (二)再看女主人的决绝态度。
  诗的第六章末尾以女主人的口吻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以为这只能表明女子的清醒和坚强,不能说明女子就要决心终止这段痛苦婚姻。
  其一,支撑西周统治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统治的经济制度。至于宗法制、礼乐制,则是维持封建统治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而此期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的,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既然“礼”是维护夫权的,诗中女主人恐怕没这个胆量和勇气向它挑战,如果她胆敢和氓分手,过独立自主的自由生活或另嫁他人,其所受痛苦将不亚于维持现在的婚姻。她清醒地认识到“礼”的力量的不可抗拒,其骨子里还有一个强大的“忍”字存在。
  其二,诗中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应该有两重意思。一是决绝,二是认命。前者表示分手,另辟蹊径;后者表示认命,维持现状。她能怨谁呢?从恋爱到结婚全是自己做主的,婚后生活不美满也只能怪自己当初察人不准,或者被氓的甜言蜜语灌醉,既成的事实只好一边忍耐,一边盼望氓回心转意的那一天,哪怕那一天遥遥无期。
  因此,我认为诗的主题是女子自述婚姻悲剧以表达自己选择爱人时察人不准的悔恨和对婚后生活的痛苦和自责,同时,也表明了她对不平等的夫权制度的痛恨。
  二.诗的深义探微
  (一)努力提高认知能力。
  诗是语言的精华,是叙事与抒情的高度融合体,当然有其深远的意义。拿这样的诗来让正处于青春期并渴望爱情的高二学生来读,编者应该另有它意吧。那就是要暗示和提醒青年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因此,让我们来重温孔子的箴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当前言行的动机,其次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否纯良。(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隐藏和掩饰的呢?也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孔子重复使用“人焉廋哉”,显然是为了加重语气,强调这三种方法,在对人作评价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视”看当前,“观”查过往,“察”显本质。此三字是认识过程的三种有力方法。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异性朋友的言行,既要看他(她)当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还要看他的实际用心和目的是什么。这样,对方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也就可以对此人作出准确评判了。
  因此,认识和评价一个人,首先要以平时的日常言行为依据。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言行,看起来很好,或是很坏,姑且留下一个初步印象,但还不能下结论。
  其次,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这种外因,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其中有四种情况:一是好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那就是一贯好;二是坏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那就是一贯坏;三是好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四是坏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经过上述情况分析,再下结论就不会有什么偏差了。
  第三,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即是什么内在因素导致了此人的当前言行。当然,这个内因也有好坏之分和忠奸之别。
  经过这样的审视,他(她)是否能成为我的终生伴侣就可以准确判断了。诗中女主人的教训旨在告诉现在的青年人择偶要慎重,不要听了几句假惺惺的誓言或甜言就立即坠入爱河。钱钟书引斯大尔夫人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以此看来,当代女子更应提高警惕性和认知力,当你不能确保自己认知力的精确度时,必须加强学习,保持清醒的理智,确定长远的奋斗目标。
  (二)端正对人事负责的态度。
  在古代男权社会,道德准则也倾向男子,婚姻问题对于男女极不公平。现在虽然平等了,然据调查显示,上海的离婚率达到了39%,居全国第一。这说明现代婚姻是更自由呢,还是更不稳定呢?看来仅靠年轻美貌和风流倜傥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不够的。再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暮暮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和潇洒是挡不住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的。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都会威胁婚姻关系。它们的有机融合与互补才有助于夫妻关系稳固健康地发展。
  那种认为感情亘古不变,或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的观念也同样是天真的。婚后生活不可能始终保持初恋时充满激情的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自然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夫妻间的情感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爱情和婚姻就象一株美丽的花,必须依靠男女双方共同培育,经常为它松土、浇水、施肥、剪枝、杀虫、保暖,如此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包括人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充实的情感,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男女双方的感情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去加固。其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及时端正对人、对事负责的态度。当我们在作出选择时,既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也要对事情本身负责。这正如林徽音对徐志摩所说:“在婚姻和道德之间,如果必须选择的话,我选道德,因为它不是枷锁而是一个人心中的一把尺,更是一个人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对高二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用清明的内心和敏锐的眼光去审视人间万物以外,还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绝不能只看眼前不顾后果而任性妄为。
  
  曹陵,重庆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

《卫风.氓》教学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