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要使现在的初中生适应社会的竞争,现阶段的语文学科基础工程必须把好关,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必须夯实,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这项艰巨任务,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求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努力使课堂教学向素质化方向发展;转换语文教学的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根据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我觉得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致可从下面四个方面予以探讨。
第一,要变“讲堂”为“学堂”,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广大语文教师并没有忘记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一走进课堂,就习惯地落入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的俗套。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等,一应俱全唯恐有所不周;从段落层次到写作特点,面面俱到,只盼无懈可击。久而久之,讲台前,老师常常是讲得口若悬河;教室里,学生往往听得恹恹欲睡。本来的“学堂”成了“讲堂”,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其课堂气氛无“活力”可言,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了。整个课堂成了一个活脱脱应试“书场”,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被“一言堂”所代替。从客观方面说,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机制下出现的负效应。
要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让素质教育体现在每一堂语文教学课中,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摒弃那种“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面面俱到的心理”;摒弃那种以为“不讲不会”、“不讲透不行”的絮絮叨叨的授课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系统地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多角度训练,变讲堂为“学堂”,实施“群言堂”,矫正课堂教与学的结构。从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角度来看,学生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进行“七嘴八舌”地争论要比“异口同声”回答“对”与“错”好得多;“鸭噪堂”要比“填鸭式”的效果好得多。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语文才能有活力。有了活力,学生就具备了学习的内动力了。
第二,要变“教师”为“教练”,增强学生的活性。
由于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是以“灌输”知识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以简单的问答活动代替语言训练,甚至连课文的习题、随文提示都要求学生记下“标准答案”。这些束缚学生手脚、逼迫学生“就范”的教法,只能窒息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火花,根本不能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灵性。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育所务,惟在启发导引。”“必于教学之际,培养其自动性。”叶老先生的话对我们的启迪是:要使学生有“活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初中学生学会“疑问法”,从质疑释疑中得到真知灼见;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法”,培养他们在争辩中认识真知、检验真知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利用“练习法”,在练习中巩固语文知识,训练并提高他们的语文技能,学以致用。这样授之以渔,变“教师”为“教练”,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跌打滚爬”中得到的真知是终身受用的,并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使语文素质的提高定再上新台阶。
第三,变“主演”为“导演”,使课堂训练活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毕竟是外因,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不能变“味”,不能当“主演”,更不能一堂课“包场”。我们知道“导演”的工夫就在“导”上,就是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在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训练的活动一般是很多的,如读书、记忆、思考、练习等,要使这些活动收到成效,关键是教师“导”法的独具匠心和手法的娴熟自然。一个好的导演就是一部好戏。好的导演是情感丰富的人,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检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通过导演的“导”,要让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作品,才能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高明的“导演”会巧妙地运用表达感情的方式,借助语言、声调、节奏、速度、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的变化,来充分表达“自己体验的感情”——沉痛、欢乐、悲愤、激昂、忧愁等等,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就在这种活动中充分地反映出来。在学习课文、诠释课文、演绎课文中,能够使学生们欢乐而上、悲痛难忍、摩拳擦掌、拍案而起,这样就发挥了文章的感染力、凝聚力、启迪力。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前,可以充满激情地合理地描述那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可以列举航海家哥伦布,现代哲学先驱培根和维护发展“日心说”而最后送上火刑场的科学家布鲁诺;而莎士比亚,则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方面的巨人!同学们的感情被深深地激荡着,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对先人的功绩有了立体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表演作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热情讴歌了自古以来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讴歌了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人民,以指导学生思考:今天,哪些人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我们怎样才能成为振兴中华的脊梁?老师要用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激励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总之,导演的角色当好了,课堂训练也就活跃了。
第四,变“封闭”为“开放”,让课堂生成鲜活。
叶老曾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就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
这种“讨论会”式的课堂结构完全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实际出发的。它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样的课堂结构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好这样的讨论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充分准备,教师准备好“讨论大纲”;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
叶老在50年前就叹息:“这样的讨论。在实际的国文教室里似乎还不易看到。”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怎样呢?我们常常看到满堂灌的“讲座式”课堂教学,满堂问的“题解式”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力。我们必须从培养素质着眼,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语文训练怎样才能收到实效?叶老曾讲:“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语文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中,必须打破封闭式,实行开放式。
当然,这种开放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形成温习——实习——实践的序列。温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学习,其作用是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练习来完成。实习是指实际练习,这是第一级开放。开放的领域是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思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既可以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实践是第二级开放,是把语文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在实践运用中学语文。社会生活环境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场所,也是培养其素质的归宿。怎样达到这个要求呢?首先是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语文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而应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对语文训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开发环境课程;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活动,在生活环境中运用语文。
学习语文整体素质的途径远不止如上所说,这里所提到的四点正确与否,还有待语文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张新莲,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