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57

[ 张 平 文选 ]   

先唐悼亡诗简论

◇ 张 平

  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请看《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一.先唐悼亡诗发展轨迹
  古代悼亡诗有漫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兴起时期(魏晋南北朝) 、繁荣时期(隋唐五代) 、继续发展时期(元明清)等分期。各个分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现以纵向角度探讨先唐悼亡诗发展的历史轨迹。
  1.先秦两汉时期,悼亡诗数量极少。
  这一阶段悼亡诗数量很少,有《诗经》中《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以及两汉时汉武帝刘彻所作的《李夫人歌》。这三首悼亡诗无论是在表现方法上还是外在形式上或是内容开拓上都不成熟,比较原始、简单,但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悼亡诗产生了直接影响,显示出单纯质朴的特色。具体来讲在表现方法上古朴单纯,形式上或以四言回环复沓,反复咏叹,或以极短杂言直抒哀悼之情,且语句古朴坦率,感情真挚强烈。
  《邶风·绿衣》全诗四小节,每节四句,每句四言,且每节前两句都是写遗物,后两句则写睹物思人,由物过渡到情,直抒胸臆。“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作者目睹亡妻所织做的绿衣,睹物思人,心动神摇,感情如洪水一般滔滔而泄,孤独之感、失侣之痛充斥于胸。《唐风·葛生》中:“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子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子其室。”表达了时光可以流逝,但痴心不改,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至诚至爱,这是悲痛欲绝、相思日甚的主人公发自内心的真切呼唤!汉武帝《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不加遮饰地将自己的渴望之情、思念之意展现出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悼亡诗兴起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悼亡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悼亡诗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潘岳这位名篇定格的悼亡名家,而孙楚、鲍照、江淹、沈约、庾信等著名文人皆有悼亡之作。这说明悼亡作家在数量上比以前明显增多。另外,本时期悼亡诗的特点也表现在诗歌体式的成熟上。这一时期,悼亡诗主要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其他诗体极少见,从体裁种类来说比较单调。如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沈约的《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都是采用五言古诗形式。另一方面,与前期的悼亡诗相比,在艺术形式的运用上显得更加成熟,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充实饱满了。
  《悼亡诗》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
  ——《其一》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
  ——《其二》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
  ——《其三》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人。貌美,后世形容男人貌美姿态便有貌比潘安一说。潘岳文采斐然,《晋书》称“潘岳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总角辩惠,文藻清艳”,在当时就有“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美誉。潘安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十岁就许配给潘家。杨氏一家门第清高,男女都有真才实学。潘安与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不料杨氏早逝,潘安悲痛缅怀而写下这三首著称后世的悼亡诗,自他之后,悼亡成了夫悼妻的代言。
  在同时代的《世说新语·伤逝篇》中,无一则故事是男士悼念妻子或女友的,全部都是生者对以男性群众为代表的兄弟、朋友、属员、儿子丧亡的悼念。惟有《世说新语·惑溺篇》有一则故事云:“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讥于世。”如此看来,在当时像荀奉倩那样对妻子感情深厚的人,是要被人讥笑的。由此可以理解这则故事收藏于《惑溺篇》的原因,然而凡事都有个例外,《世说新语》载:“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之,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该故事是说孙楚为亡妻服丧期满,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济看,王济看后说:“真不知道是文由情生,还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诗感到悲伤也增加了我对夫妻情义的珍重。”
  以上故事至少传达出两个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丈夫对妻子重感情是很少见的,甚至是要被嘲笑的;二是当时毕竟有人重视夫妻间的情义,尤以潘岳为典型。
  二.先唐悼亡诗特色
  从悼亡诗的内容来看,先唐悼亡诗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色。
  1.彻骨锥心的伤逝情感
  充溢于先唐悼亡诗的满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怨,“人生如灯灭”,“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剧痛与悲愁。古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死后双方将不可能再团聚,人死去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无可弥补和替代,所以悼亡诗充满悲伤、沉痛、凄楚的伤逝主题。“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沈约《悼亡诗》) ,伊人已去不复来,思念与痛苦是如此的刻骨铭心。
  2.歌颂亡者美好品德
  先唐悼亡诗亦称赞妻子勤劳、贤淑、善良的品性以及表达与自己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情感。潘岳《悼亡三首》:“奈何悼淑丽,仪容永潜息”,刻画出妻子的温顺贤良,从而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门前虽有如花貌,怎奈如花心不同”的真情感叹。
  3.悼亡诗里含有未亡人的自悼成分
  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目睹所爱的人死亡,其冲击性与悲剧性更甚于个人生命的消逝,在对亡人的思念中,未亡人也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未亡人对生命的思考,“表面看来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受中,深藏着的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第89页)如沈约的《悼亡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三.先唐悼亡诗的历史价值。
  先唐悼亡诗不仅有它漫长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特点,也有其显著的价值。
  首先,悼亡诗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诗体,如一颗灿烂耀眼的明星点缀着灿若星河的诗歌苍穹,丰富了诗歌内容,开拓了一片诗歌沃土。
  其次,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悲剧美的享受。“悲剧给人带来的沉痛而又振奋的审美愉悦感,是比一般愉悦感更高的愉悦感。”(欧阳周《美学新编》第14页)那些悼亡诗句纯正自然、绝无雕饰的情趣,朴素自然、清新超逸的境界,既有悲怆情感的巨大冲击力,又含哀婉隽永的言外之意,让人被深深吸引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剧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郭秀华,培权.历代哀祭诗词精华二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李泽厚.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张平,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教师。

先唐悼亡诗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