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不要强迫压抑,不要代替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作文指导、作文练习、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等几个环节。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语实践的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获得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形成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他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因而,教师在每个环节上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言议论,掌握方法,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初一学生,往往思维比较简单化、平面化、模式化,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应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不能抒发真情实感,立意上浮浅,人云亦云,缺乏独特的见解。选材上以偷东西、送钢笔、教师教室上课昏倒、拾钱包等故事为主,构思上大部分雷同,表达上干枯无味。例如:写《我的老师》一文,大部分学生都写了自己有病住院,教师放下其他学生到医院给他补课。笔者调查了一下,几乎没有真实的。为什么那么多丰富复杂的心灵个性面对新鲜多样的事物、变化无穷的世界时竟会有如此相似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是作文指导中的启发引导做得不够。原因是,要么教师包办代替,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甚至遣词造句,一点一滴都交给了学生,使作文形成程式化。这样做就好比教师蒙着学生的眼睛背着学生走;要么,教师只出一个作文题,一点也不加以指导,由学生摸着爬。这两种做法效率都不高。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响水中投石”。激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的思维方法,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兴趣转变。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要求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精心安排、认真准备,切不可“我出题,你作文”,长此以往会扼杀掉学生的写作兴趣。成功的作文指导,应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作文命题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关键,因而必须有针对性、时代性、实用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情感五彩斑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如写“我的优点”一文时,既让学生发现闪光点,又让学生赏识自己,树立自信心。以“关心”为话题作文时,既可写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又可写自己对地球、环保、父母的关心。写“ 的泪水”一文时,可引导学生从兴奋的、激动的、悔恨的、痛苦的、心酸的、苦涩的、晶莹的、可笑的等多个角度构思。
二.调动学生的写作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作文指导中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质疑,同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布置完“我多想 ”之后,我先让学生自己补充,然后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人补充为“我多想唱”、“我多想有一身绿军装”、“我多想考第一名”、“我多想对老师(父母)说”等丰富多样的文题。这就避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问题,同时又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能激发其写作兴趣,也能调动其写作思维。
三.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联想和想象可打开发散思维。作文题目“二十年以后的我”、“新衣皇帝回到皇宫以后”“钟表的联想”等可让学生纵向思维,由事物的现在联想到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还可以横向思维,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它周围的同类事物。还可以逆向思维,由事物的正面联想到它的反面,由长处联想到短处,由利联想到弊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既可让学生少走弯路,又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临渴而掘井、茫然无序的现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从事创造工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例文提示、质疑讨论、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刘小成,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