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报主编,近一段时间在与我“闲谈”中曾数次感喟道:我以为像李主任他们这样的教育官员,就是当当干部,搞搞应酬,做做管理,过过日子;没想到他竟是这样有追求,这样有才气,竟能写出这样的教育专著!我们这些学文者是不是太懒动笔了?看来对许多行政官员我们不能用惯有思维惯有眼光看啦!
是啊!李祥富先生,曾长期担任重点高中校长,又担任了不短时间的“省直管市”市教研室主任,还有众多的社会兼职与工作,是当之无愧的潜江市市域内的教育名人和忙人。由于学习与工作原因,先后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零星听过他的一些讲话,陆续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不时听说过他的一些趣闻,我们自以为对他是“熟悉”而且“了解”的。
然而,李祥富先生继在2009年1月由崇文书局出版发行25万字的教育专著《与教育同行》赢得好评后,又于同年9月初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35万字的《走在教研的边沿》一书。看着淡雅的封面,抚摸厚厚的书本,品味一篇又一篇美文,我们觉得“陌生”的同时更觉“惊诧”:惊诧自身的肤浅与岁月蹉跎,惊诧他对理想的执着坚守,惊诧他的不凡见识,惊诧他的真诚勇敢,惊诧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总之,惊诧他的成就如此之辉煌!
一
“走在教研的边沿”,顾名思义,尚未进入“教研”的核心地带。集30余年丰富的教学、教研和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李祥富先生谨慎地这样做总结,足见他的谦虚和对教育、教研的尊重与敬畏。谦虚是为文的美德与前提。其实,细读《走在教研的边沿》,这种“美德”随处可见。
在本书的《后记》中,李祥富先生这样深情而谦逊道:“四年来,我基本跑遍了市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关注和思考着基础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且将自己思考所形成的工作日记,每年都整理成一本文稿。本书就是我从每年的文稿中,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0篇工作日记组合而成的。”“应该说这本由工作日记集成的书稿,是自己在不同时段对某些问题思索的最原始记录,属于那种原生态的草根性的文字集合”。好一个“原生态的草根性的文字集合”,这恰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们所赞扬的那样,我们是多么希望多么乐意看到更多这样的原生态的草根性的文字集合啊!
在2008年11月30日《与教育同行》一文中,李祥富先生清醒、清楚地写到,编辑出书,“不是为了吹嘘自己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什么,只是想把自己多年用脑、用力记录的文字,通过某种形式做一个阶段性总结。作为一个‘望六’之人,一切已淡定从容,是非、毁誉等都如过眼云烟。毕竟真实见证正在发生的历史,客观记录不断前行的教育,并非某个机构或某个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岁月的沉淀中,袒露心迹,唤醒记忆,憧憬未来。”
“平实、平淡、平静”,“不做作,不矫情、不狂躁、不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真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戴明在《序一》中这样评价李祥富先生的叙事风格。依我看来,这不仅是他的为文风格,更是他的为人风格;这或许也正是他在艰难的教育跋涉中,能从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迅速成长为一位学有建树的省管教育专家和“管专家的专家”(湖北省中学高级职称评委)的秘诀之一。
二
《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孔子曾谆谆告诫人们,“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固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文之理。但“言”仍然只是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①,这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一切写作的基础常识。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②究其实,识见乃文章之灵魂。读李祥富先生的教育专著《与教育同行》、《走在教研的边沿》,我常常为他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所倾倒。
在《走在教研的边沿》中,李祥富先生公开称:自己初任校长时,曾经说过两句话,“全面继承是无能,全盘否定是无知”;履新改任市教研室主任时,也曾当众宣布,“我这个人有个‘三不原则’:对上不媚(服从安排但不唯唯诺诺,听从指挥但不卑躬屈膝,尊重领导但不溜须拍马);对己不松(立志律己不精神萎靡,去奢节欲不松懈懒惰,严格要求不倚老卖老);对下不软(该给则给包括机遇荣誉待遇,该管则管包括工作学习生活,该批则批包括男女老少)。”
在《走在教研的边沿》中,李祥富先生常常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见解。对下级单位不够正确的意见不愿苟同;对上级不够科学的工作安排不愿屈从;甚至对自己已经过去并没有什么“非议”的工作,发现新的疑点与不完善的地方,也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作毫不客气的否定、剖析……目的只有一个,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利于潜江区域内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走在教研的边沿》中,那种一般人不敢想不敢说,或者只敢想不愿说,令人耳目一新,如同干涸之地痛饮甘霖的文章很多。诸如《对教研员提出的具体要求》、《对市教育局的四点建议》、《对浩口教育的一点建议》、《校长对课程计划要烂熟于心》、《关于设立潜江市读书节的建议》、《高考备考别忘人文关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完善协作体章程,强化协作体工作》、《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管理》、《推进课程改革要坚持‘四抓’》、《教师要合法维权》、《校长一定要亲自动手写计划》、《强化个体文化休养》、《教育理论研究为教育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示范学校应该示范什么》等等。
在《走在教研的边沿》中,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不明哲保身,勇于批判置疑,既表达相对成熟的独立见解,又展现他个性魅力的一些篇章。如《对中考事故的反思》、《颓废与珍惜》(置疑自身);《换种方式抓安全如何》、《对中考体育加分的思考》(向市教育局建言);《中考科目设置不可随意更改》、《盼望教师节取消的那一天》(向市政府建言);《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是论坛还是讲堂》、《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思考区域教育发展》(向市委建言);《教育,岂能因噎废食》(向省教育厅建言)……
阖上书本,掩面思索,仿佛觉得李祥富先生在有关单位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正操着电话,正写着“提案”和“建议”,慷慨陈词,与局长与教育市长甚至与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就相关问题的据理力争。一个不唯书、不唯上、不教条,不推诿、敢负责,不人云亦云、有独立见解,只争朝夕、奋发有力的研究者和正直的基层教育干部形象,在读者头脑中随着阅读专著篇章和遍数的增加而逐渐雕刻成形。
三
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③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中,邹忌从与美男子徐公比美的生活琐事中,“暮寝而思之”,类比推理,得出了“(齐)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提出了正确的“三比”“三赏”(或“三谏”“三令”)主张为齐君所采纳,带来“三变”,收到了富国强兵、不战而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的奇效。著名“谏臣”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三鉴”宝贝之一,他劝谏皇帝治国理政要“十思”的《谏太宗十思疏》,也可以说是教导世人深入思考的良言遗训。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在长篇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中赞扬,19世纪人间有两大“君王”,“思想的君王”——英国诗人拜伦,胜于“专制的君王”——法国皇帝拿破仑。恩格斯怀念革命导师、战友马克思辞世,用极其悲痛、缓慢的语言宣告,“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④晚清大诗人、大作家龚自珍先是思想家。开国领袖毛泽东评价现代文豪鲁迅“三大家”之一就是“思想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思想——思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培育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思考,是写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和锐利武器。勇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想人之所未想,道人之所未道,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之处。读《走在教研的边沿》,我们深知其作者也是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的人。分析书中李祥富先生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对过去教育问题的反思,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沉思,对未来教育问题的遐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5万字的专著都是他思考的结果!都是他善思的见证!都是我们继续思索继续前进的台阶!
努力思考,学会思考,不仅我们这样认为,李祥富先生本人在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作序推荐的领导们也无不这样认为。副市长戴明在《序一》中说:“祥富同志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他的这些深刻真切的工作日记就是他善于思考、勤于笔耕的结晶。”刘时银副局长在《序二》中说得更加透彻,赞扬有加:“教育, 是一项培养和改变人的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面对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教育者仅用前人留下的知识改变教育对象的认知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教育过程中诸多问题做深刻的思考,这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思考者,《走在教研的边沿》的作者李祥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刘时银同志继续说道:“祥富同志任潜江市教研室主任这四年,也是我作为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四年,在这默契配合的四年中,我见证了他勤于学习、敢于实践、肯于思考、善于笔耕的教育精神……他从人们工作生活的习以为常的一言一行中,探寻教育现象乃至社会现象所蕴涵的本质;从他人熟视无睹的学校管理的一人一事中,剖析教育管理细节的育人功能;从司空见惯的课堂教学的一案一例中,反省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得失。其中,一个个案例的分析和一项项建设性的意见,无不体现着他见解的独到,无不折射出他思想的深刻。”
认真阅读了《我是一个老师》、《如此老师》、《举手的讲究》、《羊就是羊》等篇章,读者自然会报以会心的一笑:为作者思维的敏捷,思考的深入,角度的巧妙,观点的新颖,表达的有力!面对如此熟悉的人和事,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或者细想呢?省管专家就是省管专家,你不得不承认,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
四
综观《走在教研的边沿》全书,写的文采飞扬,情文并茂,内容充实,融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前瞻性、可读性于一体,最能给人多元启示且不会过时的好文章,我认为是那些关于“学习”类的篇章。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听名师讲座,读名师教育理论的心得。诸如《听肖川教授做报告》、《再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视学生为朋友》、《中国素质教育的首倡者》、《感受朱永新与他的“新教育实验”》、《读新教育之梦》、《与爱一路同行》、《读中国人史纲》、《走进李烈》、《借课题评估东风促艺术教学工作》等。
第二,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的汇报和体会。譬如《让童心飞扬》、《栟茶中学考察有感》等。
第三,深入课堂听课的珍贵笔记、思考和点评。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农村小学的尴尬》、《听语文课有感》、《生活就是课程资源》、《愿新教育实验一路走好》、《一节成功展示课的瑕疵》、《一节主题班会课的实录与感触》、《充满生命气息的生命教育课堂》、《有感于吴明妮老师的作文交流课》、《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特殊教育学校听课感想》等。
不用讳言,也不用自夸。新中国的“语文大师”首推“三老”(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由于年龄和阅历的诸多局限,我自然无从“拜见”。但“排位第四”的朱绍禹先生及更后一些的顶级语文名师,由于大学导师的原因,我的确也多多少少见识过一些。当代较为活跃的教育专家顾明远、林崇德、钱理群、饶杰腾、于漪、陶本一、朱永新、肖川、叶澜、王先霈、郭元祥、魏书生和“教育在线”总版主、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等的著作也各自选读过几本,自以为是能够与时俱进、视野还不算太狭窄的“追求上进”之人。但说老实话,李祥富先生书中介绍的有些人有些事我之前却闻所未闻,颇有《庄子·秋水》中河伯“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惶恐与同感:
李烈是小学教育专家,北京知名女校长,著有《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一书, 我真的从未听说过。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其名篇佳作多篇入选中学教科书,《背影》让人们看到父子情深、父爱如山,《荷塘月色》、《绿》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不知教化了多少人。基至连国难当头的民国后期,“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⑥的往事,我也深知。但我真的不知道,作为中学、大学教师的朱自清,曾大力推崇、倡导过“视学生为朋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学习《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时,是作为专章专题研读的。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秉承“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先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开展“平民教育”,后在重庆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培养特殊儿童, 1946年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是一个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伟大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但在公开出版的纸质读物上,明白不误地颂扬20世纪上半叶的陶行知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首创者和先行者,这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关于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实验,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与国家教育部正强力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三者之间的内涵与外延、渊缘与侧重、联系和区别,我第一次才在《走在教研的边沿》中弄得如此明白。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李祥富先生聆听肖川教授讲座后借用古语发表的真实感言!难道不也是我此时的内心写照吗?
“夜深人静,青灯黄卷,悬梁刺股,是对古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苦涩描述。而此时的我,却在温暖的书房里,在柔和的灯光下,呷着清香的绿茶,品读着由灵性、诗意的文字集结而成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惬意,那舒坦,真乃一种享受。”“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书一世界,一人一世界’。由于和李镇西有过一面之交,我再次翻开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品读,慢慢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和他一起感受心灵的成长,思想的蜕变;和他一起倾听课堂的对话,教师的心声;和他一起寻找教育的目标,探索教育的真谛……”这是李祥富先生在专著中以甜美、酣畅的文笔,述说着自己读书学习、有所收获后的欣喜与幸福!
“不仅阅书阅人阅世事能产生灵感,而且阅读山水更能产生灵感的火花”;“我们的校长应该用自己良好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习惯,去感染和唤醒身边的教师,让阅读、思考和写作习惯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种风尚”。这是李祥富先生在专著中浓墨重彩写下的从事校长管理的经验之谈和众多赠言之一!
李祥富先生如此开阔的视野,如此丰富的知识,如此旺盛的写作势头,如此众多的著述成果,不竭的动力与源泉何在?“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⑦其一向嗜书如命,积极报考各类学历学习,不断地向名家、向书本、向实践、向一切可学之人学习,不是其唯一的答案,至少也是最重要的答案选项!凭我臆测,仅就李祥富先生两本教育专著的书名而言,“与教育同行”,显然是学习、借鉴了声誉日隆的博士作家李镇西班主任系列日记《心灵写诗》的自序《与青春同行》;“走在教研的边沿”,显然是学习、借鉴了“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或者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杨绛的随笔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当然, 也可能是学习、借鉴了知名周易策划专家、作家、赵中墅教授的“钱学研究”成果《走在人生边上》⑧)。
几年前,当代著名女诗人、现任厦门市文联主席舒婷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文学教育研讨会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曾讲过一段富于哲理、大意如下的话语:《致橡树》这个孩子我早已孕育分娩,许多年来,她已经长大成人,她不再只属于我,而是属于整个社会;一些大学、中学老师,将她讲解、分析得如此周到、透彻、完善、精致,我创作时根本没有想到。仿写名人之言,《走在教研的边沿》既已公开出版发行,她也早已不仅仅只属于作者李祥富先生个人,而是属于整个读者和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紧张的工作之余,利用一周多的时间反复阅读了《走在教研的边沿》全书,在无比惊诧和振奋的同时,甚觉“谦虚是其为文的美德”、“识见是其文章的灵魂”、“思考是其教研的途径”、“学习是其不竭的动力”,这应该就是我最初最大最直观的感觉和感悟吧。
近日,又读到李祥富先生的几篇随笔文章,诸如《做个“三五”干部如何》、《领导与指导》、《“发挥余热”谈》等,知道他还在不断地思索和写作。但愿他能在工作之余写出更多的佳作!也套用他《走在教研的边沿》的书名来说,现在的一切,只能算他走在迈向人生辉煌的路途中。祝愿李祥富先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真正走向人生的辉煌!
注释:
①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年版。
②《管中窥诗》,国学网(www.guoxue.com)。
③《新编实用成语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P19。
④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⑤《论语》,郭竹平注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P47。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99页。
⑦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古代诗歌精粹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北京第1版,P774。
⑧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11
563 78.htm 2009-12-30。
樊启金,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