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词的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李清照的词中,众多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优美的词境。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统计分析,结合帘本身所具有的分隔和屏障的功能作用,以及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探究帘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帘意象中所寄予的词人的闺妇闲愁和国破家亡的哀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大约活了七十多岁,卒年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李清照出生于一个颇有文化教养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着浓厚文学艺术气氛的熏陶,因此她在闺阁中便工诗文善书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本色当行。她的作品留存不多,《宋史·艺文志》作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漱玉集》一卷,又云别本分五卷,但皆已散逸。后人有《漱玉集》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虽然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却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帘意象的统计和归类
在李清照的四十九首词中,出现帘这个意象的一共有十三首,约占全词的27%。李清照的词,一般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期。以此来看,在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在九首词中用到帘意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小重山》)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 玉栏干慵倚。(《念奴娇》)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殢人娇》)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满庭芳》)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多丽》)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凤凰台上忆吹箫》)
后期,也就是南渡之后,有四首词用到帘意象: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诉衷情》)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①
二.帘意象的功能探究
李清照在词中不断运用帘意象,跟词所描写的内容有很大关系。词“多为艳科”,以婉约为宗,所以词作中多描写闺阁情思,帘作为闺阁中的布置,自然会经常用到。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帘作为一个意象写进词中,内涵和意义远比作为一个布置深刻得多。
(一)、卷帘之态
帘之卷起,由此可以开阔视野。卷帘之动作,就是一种敞开胸襟的表现,因而从侧面可以看出,此时卷帘人或词人的情绪状态应该是比较愉悦的,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卷帘之态,也印证了她当时的闲适情怀。
例如《如梦令》一首中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词作中“卷帘人”历来被人揣测,一说是侍女,一说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管是谁,其中的惜花之情和俏皮幸福已然充满字里行间。即使是《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抒写的是闺中少妇之思,但从瑞脑金兽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人,在闲适无聊之余对丈夫抒发思念。写作这首词的李清照,过着优裕无忧的生活。所以,从李清照词中卷帘动作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李清照此时的闲适情绪和平和心态。李清照通过帘意象传达的是词人的幸福安逸的生活状态与闲适的心情。
(二)、垂帘之态
帘之垂下,就如一张屏障,分隔里外。帘,一方面可以用来遮风、挡雨,免受外界的侵扰。另一方面,帘之低垂,也可以让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为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心绪竖起一道屏障。也就是说“它能阻隔旁人窥探的视线。既然帘外人不能非常清晰地见到帘内之景,那么,帘内人的‘隐私权’便得到了保障。”②在李清照的词中,亦是如此。一道道垂帘,将词人的心绪感情与外界隔开,营造了一种朦胧之美的词境。如《小重山》中“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用“疏帘淡月”铺就了一个恬静朦胧而美好的好黄昏的词境。在李清照词中,垂帘的屏障作用主要表现在阻挡外界侵扰和隐藏自我愁思两个方面。
1、阻挡外界的侵扰
在李清照词中,帘子低垂,其作用原本是抵御外界的寒冷和冷清,但是预想却和现实相反,反而帘子一垂,越发觉得清冷,让词人愁情不解。如《念奴娇》中写到:“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词人因春寒而放帘,原本想把春寒隔在帘幕之外,但结果却是词人慵懒地独倚玉栏干。虽然帘子是放下来了,却未能阻挡寒冷。衾被已觉寒冷,熏香已经燃尽,词人也已从睡梦中苏醒,此时此刻,词人感受到的正是料峭春寒和无尽的愁绪,寒愁处处催人起,所以才会“不许愁人不起”。而正是由于垂帘引起的预想与现实的落差和对比,更让人体会到词人的百转千愁,也为整首词营造了凄清的词境。词中的垂帘意象则在营造词境和抒发感情中起了关键作用。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多丽·咏白菊》中也是如此。词的开篇就写到“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词中帘幕低垂,也是为了抵御小楼的高寒。小楼寒,夜漫长,重帘低垂,开篇就萦绕着冷清和凄楚。词人想用垂帘抵挡凄冷的环境和漫长的黑夜,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却是词人的孤独和难奈之情。
在李清照的另一首写到帘意象的词《南歌子》中,帘的意象更具有普遍意义。现将词抄录如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首词很可能是南宋的作品,词末的“旧家时”,“主要是回首她自己的过去,但也不排斥某一些同时回忆国家民族繁荣景象的成分。……现在还没有理由和根据来怀疑它们不是写于南宋时期的。”③王先生的说法是可信的,由此可以认为此词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之后。这首词写李清照悼念亡夫,追忆过去的美好。词中“帘”意象的运用,特别是帘幕垂下,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为悼亡之痛、物是人非之感渲染了沉郁悲凉的氛围。“帘幕”之前加一“人间”修饰,让“帘”这个意象由个性上升为共性,具有了普遍意义,使意境更开阔。天上星河万转,人间帘幕低垂,一道帘幕,就像一道屏障,好似把天上人间隔开,给人无尽遐思。
2、隐藏自我的愁思
帘子,作为一道屏障,除了可以阻挡外界的侵扰,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保护自我的隐私,以及不想被人发现的心绪。有了这一道帘,不仅帘外无法窥探帘内,帘内人亦可以随心所欲,不受拘束,不怕被人发现。同时,通过帘子的隐蔽作用,帘内人还悄悄窥探外界。因此,帘意象的遮蔽自我、隐藏心绪的功能也尤为突出。
在《浣溪沙》一首中写到“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重帘未卷,也就是重帘低垂,垂帘挡住的不仅是春光,围住的更是词人的缕缕春愁。再看《永遇乐》一首中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的某一元宵节所作。词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此刻词人内心的国恨家愁。曾经的元宵佳节,词人和闺中密友“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如今却是容颜憔悴,风鬟霜鬓。就连宝马香车来相召,也是“谢他酒朋诗侣”,提不起往年的兴致。更有甚者,她还要悄悄地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从中可以体察到词人隐藏在内心的难以遏制的凄苦忧愤之情。其次,“李清照在词中写道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决不是住在深宅大院,有重重门户的大户人家所可能,也决不是上层妇女的所为。只有一般市民,居宅浅狭,开门见街,妇女才有垂下帘子看街上动静和听行人说话的习惯。而她竟然也是如此,则其生涯之潦倒,就更可想见了。”④由此可见,词人企图用一道帘子的遮挡,来掩藏自己的深苦愁绪,反而却是把一怀愁绪暴露无遗。
结语: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透过帘意象的卷垂之态,向读者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无限情思。由此可见,帘在营造词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清照词中的帘意象也是如此,它打上了词人的感情印记,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实现了情景交融,可谓是一切帘语皆情语!
注释:
①[宋]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 《李清照集》[M] 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②赵梅《重帘复幕下的唐宋词——唐宋词中的“帘”意象及其道具功能》[J] 北京:《文学遗产》,1997,(4)第42页
③王学初 《李清照集校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年版第368-369页
④沈祖棻《宋词赏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
赵纯亚,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