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69

[ 易松洲 文选 ]   

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

◇ 易松洲

  课改后几种版本的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科书,多数都以“话题”组织文选教学单元,淡化了文体。于是各家各师都各行其道,围绕“话题”进行单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宗旨,以弄清文本的主题为目的。这样做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不是很好的方案,因为这样的教法费时费力,课堂的效律不是很高。
  先来看看教材。以鄂教版和人教版为例。鄂教版的七至九年级的选文都是按“话题”组织教学单元的,到九年级时文体稍集中了一点。而人教版到九年级时就不仅是按话题而且是按同一文体组织单元了。我们如果从七年级就开始围绕话题按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的话,到九年级时就会事半功倍的。
  为什么说抓住文体特征会省时省力,提高课堂效律呢,以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来说明这一点。
  《故乡》一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腐朽性;使学生认识当时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社会根源;还要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鲁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面对这些目标,很多人,包括有些名家,都从“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这条线索入手。带领学生分析“我”回故乡的目的和一路见到的萧条景象;在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离开故乡时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以及把希望寄托予未来,寄予下一代的想法。然后才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本文主题。这样至少要三课时才能完成任务,且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如果我们抓住本文的小说特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入手,就便捷多了。学生读完本文之后,我们只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时代背景,疏通一下本文的字词,然后就引导学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文刻画了哪些主要人物呢?读了本文就一定知道闰土、杨二嫂和“我”。把他们的形象一讨论,就会发现学生了解的多是现在的闰土和杨二嫂,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和杨二嫂是怎样的呢?这在书上是不难找到的。学生把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他们一对比,就发现他们的变化之大。是什么使闰土和杨二嫂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呢?学生结合老师的背景介绍和课本上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就明白了。同时也就完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然后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给学生加深一下就可以了,再熟读本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强调“我”的希望,本文也就完成了任务。最多两课时,省时省力,学生也觉得轻松,同时还掌握了方法:学习小说应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散文就不同了,因为散文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线索,描写自然和抒发人生感悟的,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作者的线索、描写、和他的感悟。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有不少人上本文时,学生看完课文后,就让学生找本文的所谓文眼“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然后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特别强调了他弟弟的不幸,以印证文中的手足情。又讲文革时期花是怎样的不幸,现在又开得这样好,从而揭示作者的感悟。最后再讲托物言志的写法。我想这样大费周折不说,而且让人觉得学生的知识是老师强灌的。
  如果按照散文的特征,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就问:本文作者着力描写了什么,按什么步骤描写的?学生就会认真分析描写紫藤萝的步骤。紫藤萝从来就开得像瀑布吗?学生也一定能找到作者写的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的凋零。这时就讲不仅花有不幸,人也有不幸,比如作者的弟弟。再介绍作者和作者弟弟的不幸。这样学生就自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然后讲作者托花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回头再看作者的线索: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赏花——悟花——悟人与花的命运——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水到渠成。
  从以上两例不难看出,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课堂效率要高得多。
  
  易松洲,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