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4期 ID: 156797

[ 黄玉华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导学式教学法

◇ 黄玉华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享受阅读。只有当学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去与文本展开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智慧与智慧的“对话”的时候,学生才会感受到一种通明世相的充足与快意,才能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才会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才会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因此,认真探讨阅读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显得至关重要。
  一.以导促读 强化体验
  阅读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作为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应该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徜徉。要使阅读成为享受,读者应该敞开自己的情怀,沉醉于作品之中,与作者同悲同喜,与人物共沉共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思想内核,探究个中滋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与作者心灵的亲切对话,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请看下列课堂教学剪辑:
  师:(导语略)学生试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以“爱如茉莉一样……”说一句话。
  生:爱如茉莉一样纯洁。
  生:爱如茉莉一样幽香。
  生错误:爱如茉莉一样平淡。
  师: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把这些细节再读两遍。
  师:你觉得这些细节中哪些词语乃至标点耐人寻味,朗读中应该如何表现?
  生:“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我觉得这里的分号耐人寻味,前一个分句写妈妈的神态,后一个分句写爸爸的动作。妈妈之所以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是因为她已经感受到爸爸对她的爱。分号的停顿要略长一些。
  生:我觉得这个“挂”字用得很好。既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微笑的神态,又生动地表现了妈妈满心的喜悦之情。这个“挂”字应以重音突出。
  生:我觉得“恬静”用得很好。这里有“甜蜜”的意思,但是,用“恬静”更能表现出“妈妈睡在病床上”的情景。朗读中,应该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加以突出。
  生:我觉得爸爸太可爱了。他“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坐”、“伏”、“睡”,说明爸爸为了照顾妈妈,已经几夜没有好好合眼了。我认为这三个动词都要读重音。
  生:还有,“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说明爸爸对妈妈的爱,爱得单纯,爱得深沉。我觉得“妈妈的”三个字要读得低微一点。
  生:妈妈是睡在病床上,爸爸是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两个“睡”的意思是不同的。妈妈的睡是一种平静的睡,爸爸的睡是一种疲劳的睡。朗读中要突出后一个“睡”字。
  师:同学们对这个细节读得很认真,连哪个词语、哪个标点该怎样读,都作了仔细推敲。下面,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读一遍。
  以上教学片断说明,教师的导不仅是一种“指导”,更重要的是一种“组织”。以导促读,“导”是点拨,“读”是体验。这种体验性朗读已经远远超出了朗读本身的意义。
  二.以导助析 激活思维
  对于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应以统一定论去规范学生的阅读生命的实践。不少教师往往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对人物的解读奉为圭臬,还有一些好心的教师,虽然注意启发诱导,却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朝着“教参”去牵引。从而,导致对一种认识标准的过分求同,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了文本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在对作品(文章)的解读中,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发散的基础上聚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0课《詹天佑》。在教学中,笔者以文章开篇“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思维的突破口,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加以讨论(辩论),以期取得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是,根据上述句子的主要信息“杰出”和“爱国”,用上“不但……而且……”说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生:詹天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而且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生:詹天佑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生:文章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说明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爱国的工程师中,詹天佑的才华是出众的。所以我赞成上面同学的观点。
  生:我赞成上面同学的观点,我们不仅要有爱国之心,更要有报国之才。因此,在肯定他的爱国之心的同时,特别要强调他的杰出的才能。
  生:我赞成第一位同学的观点。因为文章2、3两段,主要写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就遭到外国人的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并且,他们提出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就不再过问的条件。以此来要挟清政府。詹天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在“杰出”与“爱国”之间,“爱国”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要强调后者。
  生:我赞成生第二位同学的观点。文章5、6段着重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一是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开凿中,詹天佑决策科学;二是在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上,詹天佑灵活应变。而这两个事例都是为了表现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的杰出的才能。因此,文章虽然写到他的爱国之举,但是,更为突出的是他的杰出的才能。
  生:从詹天佑对工作人员的话语中发现,詹天佑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这都与他的“杰出”有关。
  生:文章写道:“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说明了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总工程师,他躬行实践,尊重科学。这正是他的“杰出”的又一体现。
  ……
  在对作品(文章)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教师的“导”要导在关键处,“析”要析在本质上。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取得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三.以导引练 注重迁移
  学习是个体的主观实践,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却无法代替个体在实践中的尝试、体验和感悟。因此,学生的“练”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7课《石头书》。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石头书”的丰富的内涵。教学中,如果注意借用课文中的话语,让学生简要地说说为什么一块普通的石头就是一本厚厚的书,那么就会较好地体现出文本言语迁移的训练价值。请看以下片段:
  师: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⑴: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留下的雨痕、波迹,还有一些小不点儿矿物,就是石头书上的字啊!
  生⑵: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有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是石头书上的画啊!
  生⑶: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这里的地壳发生的变化,还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这就是石头书上的知识和学问啊!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教师的引导将起着示范、匡正、评价等作用。如前所述,《石头书》一文浅显易懂,有些教师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练的。其实不然,语言迁移训练正是本文的训练重点之一。从上述学生的模仿说话中,我们意识到,教师只要引导得法,注意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知识点化知识,就会发现学生智慧的灵光闪烁,知识的窗门洞开。
  综上所述,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将死知识教活。以导促读、以导助析、以导引练,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当然,此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导与读、导与析、导与练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彰显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黄玉华,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阅读教学中的导学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