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7003

  

《口技》三美

◇ 张 刚

  清朝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绝妙的记叙文,多年来一至为人们所推崇,究其原因是它具有异彩绽放的三美。
  
  一.流光溢彩的结构美
  
  首先是先后有序的线条美,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出火警、救火的情景。作者描摹口技人发出的声响具有连续性和线条感,能够让读者的情绪不由自主地随着口技人发出的声响而流动。正由于表演者发出的声响被作者从容地依次加以描摹,作为听众的宾客的举动与情绪变化也被描绘得极有次序,因而文章对声响的描摹、对宾客情绪的描绘就呈现出先后有序的线条美。诸如口技人发出的声响,作者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写起,再写“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再次写“儿醒,大啼”,这样,由室外到室内,由远到近,由小到大,从容写出了声响的连续性,给人以声响的线条感。
  其次是张驰有至的波澜美,《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全篇作者看似都在平平淡淡地介绍表演前的情况,可时时异峰突起。写口技的表演过程,从“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声响连续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逐渐高涨。到了“妇手拍儿声……”,到最后“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故事戛然而止。这样作者对情节的安排有张有弛,起伏曲折,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波澜美。
  
  二.异彩纷呈的描绘美
  
  《口技》在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尤其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正、侧面描写,更是奇彩纷呈,耳目一新。
  一是正面描绘,形成画面。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听众可以从口技表演者对声响的各种摹拟中推知人物的活动情状,便使表演的三个层次的内容形成三种不同的具体画面。以第一个层次为例,读者从“妇呜”“儿啼”“大儿絮絮”“夫叱”等种种声响中看到一幅一家四口深夜活动的画面。作者还逼真地描写了各种声响发出的方式,如“欠伸”、“呓语”、“大啼”、“拍而呜”、“含乳啼”、“絮絮”等增加了这个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在这个画面中,人物依次出现,活动各不相同而又互相影响,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二是侧面描写,渲染烘托。作者除了从正在惟妙惟肖地描摹口技艺人绝妙技艺外,还从侧面——艺术效果着笔,对听众的反应作了形象的刻画。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步步趋向超绝境界,听众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听完了开端部分,听众的反应是“无不伸颈、侧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活画出听后赞赏的神态。听完了第二个层次的表演,听众的反应是“意少舒,稍稍正坐”。作者故作跌宕,将表演引进更高的境界。在表演的高潮时,听众的反应也随之特别强烈。一是“变色”,写表情;二是“离席”,写行动;三是“两股战战,”写情态;四是“几欲先走”,再写行动。听众的反应是对表演技艺的最好裁判。作者三写听众反应的变化,对演出技艺起着重要的渲染烘托作用,大大加强了读者对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印象,有力地配合了作者力求突现的口技效果。
  
  三.贴切细腻的语言美
  
  《口技》之所以能感染人,它贴切、细腻的语言美,也是强有力的魅力之一。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
  总的来说,《口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叙范文,它流光溢彩的结构美,异彩纷呈的波澜美,贴切细腻的语言美,无不展现出它高超的艺术魅力。
  
  张刚,教师,现居贵州绥阳。

《口技》三美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