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呢?
一.反复朗读 吟唱诗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这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教学方法以吟唱为主。针对教学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故事导读法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的方法来教《望岳》。首先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再引导学生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配诗。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
当然还有现成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等。
二.紧抓诗眼 解读全诗
所谓“诗眼”,其实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
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词人宋祁,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诗眼“闹”字,化静为动,借景传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在我们面前铺展了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眼”。
让我们再读读陶渊明的著名诗篇《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凡俗时,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也就是此时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即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心远”就是本诗的诗眼了。
三.展开想象 创设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的意境。教师不一定向学生讲“意境”和与之有关的“物象”“意象”等术语和知识,但不可不注意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要求学生在理解字词句,以及适当地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察诗中的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物象的意蕴即把握意象,进而从整体上体悟诗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品出“诗味”。
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漠”“孤烟”“孤烟笔者”“长长的河流”“落日的太阳”以及“落日的太阳圆”等景物;接着让学生画一画这些景物;最后是让学生来说一说意境。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两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语不惊奇,朴实无华,却能将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体会意境的方法:如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法、学生的知识生活体验法等。
潘晓林,教师,现居浙江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