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加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实施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但是在培训的目的和模式上,从培训者和受训者两个层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受训的小学英语教师,无论来自城市还是边远农村,普遍认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应更加重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要有太多的理论;培训单位和讲课教师则认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应更加重视思想和观念的变化,那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
这两种看法在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是交叉存在的。虽然这些观点包含了个人的因素,却反映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差异,即当前对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应该着眼于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进一步补充,还是应该更加强调对他们作为教师在整体素质上的转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目标取向和基本模式以及评价标准。
不被接受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不能产生共鸣的培训也不是有效的培训。如何确保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确保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培训单位和培训者,应该认真研究受训对象,关注受训者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开设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
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可以将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划分为三个层次六种类型:1.城市地区和郊区及边远农村学校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2.城市地区骨干和郊区及边远农村学校骨干型小学英语教师;3.城市地区和郊区及边远农村学校专家型小学英语教师。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受训者,需求是不同的,采用的培训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观念上都是适当的,能够适应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是缺乏一些新型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只是量的问题,而不是整体的质的问题。所以,对于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应该着眼于这种要求和差距。因此,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应该是补充型的,应该更加重视和强调对现代教育的具体知识、新的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而不必过于强调那些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与反思。
一.城市地区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培养
城市地区教学环境优越,教学设备齐备、先进,教师们接触新思维和新观念的机会比较多,各区教育局经常组织各种学习和培训,教研机构(教科院、各级教研室)也经常组织各种优质课和观摩课比赛,这些教师大学毕业之后经过几年的锻炼,基本成长起来,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成为或即将成为合格型教师,他们在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方面都是适当的,甚至是比较丰富的,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处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并且具有非常娴熟的教学技巧。他们需要的是教育思想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他们追求的是具有实施新课程计划目标,能创造性运用课程的理念和能力,他们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对教材的深层理解能力、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较深的语言文化素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综合教学能力,如设计创意能力、互动和群体调控能力、执行和表现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等,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问题,或者个别方面的不足,而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能力结构的重新优化的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地区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应该着眼于转型式的目标和要求,更加强调转型式的基本取向,重视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不必过分强调非常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
在培训课程的编排方面,结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点,主要侧重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语言文化素养,分模块进行教学,设置英语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解析、英语专业教学技能、英语教学管理及学习方法指导、综合素质教育、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教学研究方法指导等教学模块,采取课程讲授,小组学习讨论,合作交流,问题探讨,教学观摩与学员交流研讨等教学方式,全方位,高标准地要求他们,培养他们,成就他们,经过培训,促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快速转型,回到单位和工作岗位上把培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教学技能上理论联系实际,逐步达到合格型教师的要求。
二.郊区及边远农村学校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培养
郊区及边远农村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经费和教学设备方面相对较差,个别学校还存在不太重视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校领导认为英语课可有可无,学校开设英语课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和检查,所以在这些学校里缺乏专业的或者正式的英语教师,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或改任英语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校存在主、副课思想,把英语看作是副课,不够重视。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可以想见是多么的缺乏,合格型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距离这些教师似乎十分遥远,但是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教学经历,有要求进步和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他们积极争取各种培训机会,格外珍惜每次培训机会,归纳起来,可以用以下文字来形容他们:有经验,富热情,基础差,底子薄,轻理论,重实例。因此,对于这类教师的培训,应该着眼于补充型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更加强调补充型的基本取向,重视非常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教材分析,而不必过分强调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在培训课程的编排方面,结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点,适当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要求,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具有的共同特征所赋予他们的难得的教学经验,充分调动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他们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培训课程的设置采取补充型的排课原则,这种补充型的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理论素质培养与操作技能提高并重。教师培训不能不讲教育理论的教学和培养,离开理
论的指导,让教学变得没有方向。但是补充型培训应当尽量少安排一些理论知识的讲座和课程,多补充一些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
2、综合素质提高和专业教学技能提高并重。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有语音、课堂用语、文化、多媒体等,教学技能指的是他们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他们最缺乏,最渴望得到的是直观的教学指导,希望得到教育专家指导,直接教他们怎样分析教材,怎样备课,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甚至希望能逐本逐本,逐单元逐单元地分析,这种要求似乎有些低级、可笑,但是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不容忽视,也不容回避,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这种实际情况,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分析教材,指导他们备课。
3、教学观摩和小组研讨并进。若条件允许,多组织学员观看教学录像,然后展开小组研讨,共同探讨录像中教学活动的长处与弊端;还可以请城区学校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他们的学生,现场组织示范课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除了学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以外,学员与讲示范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都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和心得。
4、建立长期有效的学员跟踪反馈渠道和机制,做到及时收集学员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付诸实践之后的得与失,及时解答他们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建立交流互动平台,长期跟踪,长期服务。
通过培训,受训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学习到最新的教学方法,最终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尤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促进受训教师的自我转型还是能力补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分级教学,这样的培训模式才是实际有效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2、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3、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2003年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王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J].环境教育,2006(1)
张俊,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事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