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24

[ 王宜仁 文选 ]   

阅读课有效性问题的生成及调控

◇ 王宜仁

  内容摘要: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 生成 调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它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生成”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涵盖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建构,使用学习策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那么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果,促成生成问题的有效性及教师的调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促成生成问题的有效性
  
  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成”。
  1.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从一个年级到一个学期及至每一节课。明确学习目标是生成有效性问题的基础,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在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节课有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在课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就使学生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不至于旁逸斜出的太远。
  2.掌握阅读规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已有的经验、信念依然来源于后天的习得。因而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因此,在阅读中,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规则。
  ①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阅读规则
  尽管新课标淡化了文体教学,但并不等于不存在,像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以及实用文体中的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特征明显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这类文章某些方面的特点,以便学生在今后阅读到类似文章时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自觉解决问题,特别注意不能将虚构的作品当写实的来读。如有的学生说鹬蚌相争的故事中,鹬的嘴已被蚌咬住了怎么还能讲话等,这类读法,显然没有尊重文本的文体性质,如果学生了解了寓言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之后,是不会提出这些质疑的。
  ②对文本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也是生成有效问题的基础之一
  孟子说:“知人论世”,要想深入理解文本,就要对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全面了解。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正确解读文本的途径之一。如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表示要向骗子学习的学生占三分之一还多,为什么呢?因为骗子只骗皇帝和大臣,是“义骗”“巧骗”,被骗的不值得同情,骗人的也无可厚非。面对此种情景,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创作主旨。教师适时补充必要的创作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虽然他们骗的是坏人,但骗坏人并不能使他们变成好人。离开了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的指向性,盲目提出要学习骗子,这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③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文本的整体性来自它结构的有机性,在解读时,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抽取某个要素或情节孤立地理解。在阅读《七颗钻石》时,有学生就读出小姑娘缺乏爱心的内容,你看,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小狗不断哀叫,她却置之不理,而扑向摔在地上的水罐,这能说她有爱心吗?我们只要联系前后的内容,将这一情节置于文本的整体中去理解,就不难看出,在当时这罐水的来之不易及这罐水的意义,可以说这罐水是救活她妈妈的唯一希望,在那时是小狗的哀鸣声更令她同情呢,还是妈妈的生命更令她着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阅读规则还有很多,能否生成有效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规则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二.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使生成更加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学生中的千奇百怪的想法、问题、主题等,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跑。教师必须正确调控、引导,捕捉和发现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符合语文课价值观生成的问题契机,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营造利于问题生成的课堂氛围
  现在的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教学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组织教学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学生探究时,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方式来调控课堂。
  2.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3.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
  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于不同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实效性。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师生共创,实现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老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才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王宜仁,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阅读课有效性问题的生成及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