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51

[ 董明耀 文选 ]   

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

◇ 董明耀

  内容摘要:语文课改最大的阻碍不是教学条件,而是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表现在老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欠缺,要走出这种困境,老师必须过教材关、语言关、信息关。
  关键词:语文困境 出路 对策
  
  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课改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春天的阳光,还有秋日的泥泞。一方面我们像虔诚的信教徒对那些专家大师们的演讲和课例顶礼膜拜,另一方面,我们又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自惭形秽,无所适从。有心课改而无力为之,还是传统教学来得快,来得直接。因此即使产生过一些美丽的冲动,最终也只是束之高阁。
  其实课改并非高深莫测的东西,课改最大的阻碍不是教学条件的制约,而是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尽管我们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等与专家大师们存在很大的距离,但我们一样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进行课改。语文教师要想在课改的大潮中游刃有余,首先必须过三关。
  
  一.教材关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困惑。在课堂上,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我们始料不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可能。当今书店,教辅资料琳琅满目。不可否认这些资料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捷。但教师在使用时应该有所取舍,即使是教师用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们每年都有所改动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对于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可一味盲从,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设计教案更要有创新精神,网上、书店,各种优质教案的确有很多设计得很好,但操作起来,感觉总像《天龙八部》中的“凌波微步”飘忽不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伸缩空间,因此对于这些优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筛选,设计新的教学思路,甚至可以结合我们的长期教学目标和近期教学目标确定新的教学重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语言关
  
  语文应该是一门艺术性更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征服学生。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一首精美的小诗,一句名言,一首歌曲,甚至一个成语,如果我们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会收到即使我们讲得口吐白沫也无法企及的效果。面对妙语连珠的老师,学生会忘了自己是在上课,而把它当作一顿顿鲜美的快餐尽情享受。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我们还会担心他们不用心听讲吗?即使下课了,对于一些精彩的东西,学生还会恋恋不舍回味无穷,在这种不舍与回味中,学生所积累的语言更有生命力。因此,教学语言应作为语文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力求鲜活灵动,而这又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师往往忽略的问题。
  
  三.信息关
  
  以前,我们总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语文课枯燥无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上语文课是活受罪,其原因是我们语文教师“把教科书看成学生的全部世界”,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把世界看成学生的教科书”。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纸上谈兵的空论只会增加他们的反感。我们谁也不希望培养出一批面对社会茫然无措的书呆子,无数事实证明,现实给了我们传统教学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语文教学只有根植在社会生活的土壤里才不会枯萎。与时俱进的原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行动指南。因此,课堂教学应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空气,语文教师应多了解时事新闻,关注世界风云变化,广泛接收信息并从中开发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的教学资源,要知道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历史与现实拉近,教学与生活接轨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方法之一。
  课改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进方法,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
  
  董明耀,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