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由2000年以前的热门专业逐渐走向平淡,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学过了,但什么又都不会,用人单位用不上,具体实际的业务又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境地又该怎样去改善它呢,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切身感受到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生方面:
由于普高和大学的扩招以及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识错位和对职业教育的忽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已经成为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方面:
主要存在两大问题。1、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也很难满足教学需要。2.现在的“顶岗实习”已经变相成为学校给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方式。比如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是电子厂的流水线,这里的工作只要是正常人就能胜任,学生也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面: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知识内容的展开来设计教学,长期忽视了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偏弱的事实,使得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闭卷笔试”+“机试”的考试方式为主,以教材内容的积累和记忆为主要目标,考试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地点局限,不仅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四)师资方面: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中职老师不仅要求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求老师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的新内容。如果作为教师,掌握的技能都不是目前较先进、前沿的技术,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不可能实现“零对接”。本来,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要求每年2个月的对口企业实践,是充分考虑了该问题。但是,这个要求并不符合中职的实际。主要原因是中职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空余时间少,学校的资金有限,在各地区不能出台相关政府行为支持的前提下,能接收教师的企业少之又之,即使不考虑时间,单靠学校或老师个人根本无法实现每年大量的企业实践。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快,远远超出了其他行业。与之相呼应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设计和企业工作实际脱节。
二.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进行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改革
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特别是本地区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培养的目标和进行专业定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的生源普遍不足,难以细分专业。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入“一专多能”化,专主要是在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和网络管理三个方面,而办公应用和计算机组装维护则成立每一个计算机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2.倡导“双证制”教育,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双证制”教育模式是在保持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融人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专业实践技能证书两类证书。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将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管理之中,以适应职业技能考核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探索和实践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强调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综合素质;专业课以“必需”为度,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课以“熟练”为度,着重训练职业技能。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在计算机专业我们有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制作(phososhop平台)、网页制作、数据库等多个高新鉴定模块。我们在开设课程时适当压缩必要的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马列、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点开设一些认证课程。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证培训大大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实现一专多能。
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3.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导师制”实现教师对口企业实践
“企业导师制”是指学校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或技术专家,与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建立支持性、指导性关系,即建立“1+N”支持模式。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有传播企业文化,利用导师自身的影响,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了解、适应、接受认同企业文化,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利用导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提出自己的忠告和建议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利用“传、帮、带”的方式教授学生获得工作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
导师的确定由学校根据专业需要,与相关企业和技术骨干积极沟通联系,取得企业和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由学校对企业推荐选送的人员择优选用,并颁发聘书,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而学员对象则为学校完成各种考证任务和学习任务的最后二年学生,从中选择部分同学先行开始,每5—6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自愿报名,班主任根据学生各方面表现进行择优推荐,学生通过一定的素质测评,经导师面试后确定。指导期为一年。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校完成多能的目标后,可以通过企业导师达到“一专”的目标,成功实现“零对接”上岗。在企业导师过来的同时,我们可以把学校的老师交换到企业导师的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训合作。我们老说职业教育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果校企结合,那“双师型”教师就解决了,因为让一个人成为“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整个队伍的建设必须是“双师型”的。还有就是职业教育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与产业发展同步,只有企业才能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设备,校企结合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持续更新的硬件基础。
三.小结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必然提倡终身教育,但是如果没有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也就无从说起。中职教育是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普通学校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只要打出我们的品牌,办好我们的专业,让我们的学生都有好的就业出路,那么职业教育也就不再是“失败者的选择”,我们要做“成功者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双证制”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O08.5V0I.19
肖艳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