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分低能”已经成为了部分人群对研究生的评价。面对研究生的质量问题,各大高校都积极转变培养方式,切合社会需求设置培养目标,争取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也成为了首要关注的课题。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女硕士研究生,其实践能力也亟待提高。
一.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含义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不同研究者对研究生实践能力有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实践能力等同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能力即指研究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程度;有学者认为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以及从事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1]有人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此种定义可看作是前两种定义的综合,且从抽象和具象两方面对实践能力进行概括。本文认为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是指女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活动中的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专业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分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科研实践的能力,一般能力分为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和现代必备技能。作为女性硕士研究生,其实践能力构成指标会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如女性形象在教学方面、语言表达上的优势会增强女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能力中的教学实践能力指标,女性特质性格以及优雅的形象也会提高女性硕士研究生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能力指标。
二.培养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之一,面临着传统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的冲突,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冲突,以及性别差异下的学业与就业冲突,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她们游离在“边际状态”,在“男性本位”的文化土壤里缓慢地成长着。由于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角色定位,导致社会对女性的能力要求普遍不高,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知识女性,高校女硕士研究生虽有高学历,其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品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给当代女硕士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普遍的性别歧视,女硕士研究生应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领域,女硕士研究生也应获得与男硕士研究生一样的培养机会和培养方式,能力教育、实践教育理念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完善的同时,也应强调女性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把女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与能力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其实践能力,保障其平等的学习地位,保证其自身价值的顺利实现。在女性主义不断深入的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女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新知识女性理性需求的直接体现。在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培养女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时代对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管理提出的新课题。
三.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专业能力方面
1.教学参与少。绝大部分女性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没有参与过实际的教学工作,作为硕士研究生而言,教学是检验硕士研究生将所学知识讲授给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师范专业的研究生都为女性,女硕士研究生即使参与了教学实践环节,但收效都不高,有些甚至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性和主动性。有些导师只交给女性研究生一些辅助性的基本教学任务和后勤工作,这就降低了女硕士研究生的自我价值,也就降低了实践能力。
2.科研成果少。女硕士研究生主要都选择了文科专业,文科专业的课题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多,加上现在研究生的普遍扩招,导师给予研究生的指导很有限,女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程度不是很高。作为女性硕士研究生,由于自身的性别差异和导师对男性学生的更多关注使得女硕士研究生失去了很多外出调研、实地调查等科研活动的机会。
(二)一般能力方面
1.社会参与度低。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进行专业学习以外,很少参与校外的校企合作实习。很多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提供不同的专业性实践锻炼和实习,这使得女硕士研究生总体开展社会实践的规模也较小,层次也较低。相对于本科阶段而言,研究生阶段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党支部活动的次数也较少,活动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再者,大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一定在外兼职的经历,但是总体收益不大,自身的综合素质未得到明显提高。
2.现代必备技能低。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高的学历不仅代表着高深专业知识技术的掌握,也应该包括掌握现代社会中普遍认可的能力和技能,如英语口语的能力,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基本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等。现在的女硕士研究生仍在象牙塔里,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也欠佳。
四.培养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本文的转变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学校的培养观念,第二是女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学校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女硕士研究生的个人需求、学校的需求及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因此,要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传统的教育更强调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难以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3]此外,女性硕士研究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在有一些男性占主体的学科领域里很多女性容易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怀疑和否定,对自身要求也不是很高。高校要加强对女性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最终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完善培养制度
第一,在教学方面高校可以从女硕士研究生参与的教学实践方面进行改革,要将研究生实践能力中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的标准设置,打破以往的单一授课方式的实践,可以增设课堂教学以外的学工实践,其从课堂内部到课堂外部的跨越,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第二,在科研方面,要规范导师制度,使导师真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将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男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同等位置,给予女性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并对女研究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跟踪,对其学业水平进行指导,保证女性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根据女硕士研究生的性格特点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扩大社会实践的途径
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也是女硕士研究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课堂。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女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单位实习中更容易被企业单位了解和认可,为女性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是打破企业单位对女性歧视的好机会。对于女性硕士研究生,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 如师范教育实践基地、人文社科教育基地等都可以为女硕士研究生提供锻炼的空间。此外,也可以鼓励女硕士研究生参与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举办的竞赛活动,让女硕士研究生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苏同营,贾强,高洁.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
[2]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4).
[3]陈闻,刘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广西四所高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注:本文为三峡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调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
李佳,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