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罗辉先生自中学时代就开始对格律诗词的结下难解情结,使他对格律诗词的学习、研究与创作产生越来越浓厚的情趣。罗先生创作旧体诗词提倡按照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三有原则, 体现出意境清新、格调慷慨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罗辉 旧体诗词 创作理念 风格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导致中国新诗、旧诗的分流,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旧体诗词正统地位的缺失。在腐朽、僵化等词汇朝着中国旧体诗词席卷而来的时候,它似乎也失去了昔日盎然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加以“好事者附以世界潮流、历史趋势,俨然以新旧论主从、别生死……一倡百和,海内景从,文坛格局定矣”,“然则弃者自弃,不弃者,自有人在。盖因诗文无论新旧,只在表情达意而已。然情有畅和、郁结之别,意有曲直、显隐之分,新体鲜能备善。宜各随所好,相题择体,不必强求一律”。(於可训《<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罗辉先生的《四维吟稿》《流光情寄鹧鸪天——试将古韵今声一笔吟》就是他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畅叙幽情之作。他富于幽情而又韵味兼长的诗词作品是当代比较突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成果之一。
一.严谨的诗词创作理念
罗辉先生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曾随知识青年下乡肇始木工生涯,曾参与筹建家乡农机厂,先后两次入华中工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调地方工作,曾任弹簧厂副厂长、科委主任、高校书记和校长、市长、厅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务,先后在机械工程、断裂力学、技术经济、高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然而,自中学时代就开始凝结起来的对格律诗词的难解情结使他对格律诗词的学习、研究与创作越来越产生浓厚的情趣。
罗先生创作旧体诗词,对于格律这一形式上的要求持着慎重的态度,“既不赞成机械的模仿,也不主张不守规矩的随意创新,而提倡按照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相结合的方式,遵循‘有形、有则、有魂’的‘三有’原则……所谓‘有形’是指格律诗词的字、句、调等都应符合相对固定的基本形式……所谓‘有则’,就是格律诗词的一些基本的规则必须遵守……主要是指押韵、平仄与对仗等方面的基本规则。所谓‘有魂’,则主要是格律诗词的用字、造句、谋章等方面有诗词的味道”。(《四维吟稿·后记》)俞汝捷先生曾经援引作者“鹧鸪天”词中的诸多词句来感受其词中的对仗之工整,今再略举数例:
细斟北斗酬江月,诚借东风绿岘山。(《别襄樊》)
当年常说慈湖美,今日犹知泗水长。(《初到武工黄石分院》)
菊残月下香犹在,荷断泥中心未寒。(《初冬即兴》)
又说“满江红、念奴娇是惯押入声韵的词调,作者填来也都得心应手,很好地把握了词调的声情。满江红上下阕中的仄韵对仗,也都写得熟练、老到”。(《四维吟稿·序》)尽管在词的用韵上诗人采取了古今不一的双重标准,但是一词之用韵均局限于或古或今的同一部韵之内,则表现了作者对古今词韵的灵活掌握与运用。诗人同样对拗救、孤平、三平调、失粘、失对、合掌等基本规则以及由古今汉语差异带来的平仄声调及其所属韵部的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对于旧体诗词的创作态度是严格而谨谨的。
尽管作者只自诩为业余的诗词作者,但是对于格律,诗人无疑有着相当的研究。罗先生曾自著《诗词格律与创作》一书,主要致力于格律在旧体诗词中的运用与操作。在该书中,作者创造性地以七言诗的句型作为近体诗创作最基本的“格”,同时将“格”分为正格、定格与变格三种,并对七言律诗的变格做了归纳,以此申发扩展,对诗词的写作进行了系统的阐发总结。另外,作者在用典与对传统诗词的吸纳上也是游刃有余,取舍自如。《四维吟稿》将其创作的格律诗中的七绝、七律、五绝、五律,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一一分解排列,就别具匠心地展示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
二.清新慷慨的艺术风格
罗辉先生诗词的艺术风格,一是意境清新。诗人一生走南闯北,遍历名山大川,亚非欧美,所制之文大多都是随心所欲,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在《吟稿》中绝难以体会。然而,旧体诗词的写作面临一个新的写作困境,那就是当今社会的文化气候与旧体诗词的创作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为此,诗人别出机杼,在诗词中巧妙地借用传统化解了这一难题。俞汝捷先生在《四维吟稿》序言中说:“作者善于巧用古诗词的某些意象来描绘现实的场景,抒发今人的感情,从而使笔下的意境既不失典雅又一派清新。”《鹧鸪天·荆山行》词说:
欲谢东君造化功,朦胧景色尽青松。漫天草木连阴雨,满树梨花引彩虹。迷望眼,断行踪,山长水远午烟浓。拨开云雾千株碧,一缕丝绦一缕风。
作者词中的各种意象如“东君”、“青松”、“阴雨”、“梨花”、“彩虹”、“午烟”、“碧株”、“丝绦”都是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作者通过荆山之行中的视觉观察将这些意象巧妙地贯穿、组织起来,一派清新的感觉便荡然而出了。再如诗人的《秋日》:“秋光未必逊春光,垂钓烟波问曲江。十里清风莲叶碧,一帘疏影桂花香。白云红叶阳乌暖,绿橘黄橙玉镜凉。张翰莼鲈思故里,陶潜松橘耐寒霜。”“秋光”、“春光”、“烟波”、“曲江”、“清风”、“莲叶”、“疏影”、“桂花”、“白云”、“红叶”、“阳乌”、“绿橘”、“黄橙”、“玉镜”、“莼鲈”、“松橘”、“寒霜”等等,这些意象的明丽和美无疑为诗歌的风格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此诗中,意象的密集及其颜色的互相映衬使得人们视觉的和弦更加具有了刺激性,它们的结合又暗示给人一个另外意义上的崭新面貌的整体意象。在诗人的诗词中,这类意象频繁的闪现,一方面加深了诗歌的风格,另一面很好地疏离与拯救了当下创作环境与旧体诗词不和谐的矛盾状态。
二是格调慷慨。在《吟稿》和《流光情寄鹧鸪天》中,诗人很少有格调低迷的凄凉之气,更多的则是逆境中的坚强,困境中的从容,细微中的宁静,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豪迈自信的气概。作者曾说:“作为诗词的主流思想反映着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是自己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真实情感。”(《四维吟稿·后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还常说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话本身就包含着坚毅顽强的精神内核和不朽的生命力呈现,因此其创作反映到格调上就不会是颓靡骀荡的气象,而必然是慷慨任气与自信自强所主导的傲气长风。再看其《鹧鸪天·夜读即事》:
独倚栏杆不夜天,半轮明月照无眠。一方松竹生风骨,万卷诗书读圣贤。天可老,海能翻,涓涓泉水也登山。白头争得清心暖,莫道人间蜀道难。
更是大有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狂放心态。另外,诗人的很多诗篇,比如《雪原感怀》:“乾坤不夜白云边,天地无尘叹九天。热血三台披鹤氅,冰心万里度龙山。”《醉酒感怀》:“一池春皱沐清晖,陶柳潘花爽气飞。醉酣三更吞鸟梦,衷肠不怨夜光杯。”此二者分别借用《晋书》《楚辞》的意象和《宋书》《晋书》中的陶潜、罗含的典故,构造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在格调上也带着盛唐边塞诗人们骨子里所折射出来的慷慨奇伟和英特越逸之气。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偏离了现实语境中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是从实质上看,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应当是作者个性主导下的实际生活的客观反映。《吟稿》和《流光情寄鹧鸪天》当中,作者在诗词的末尾往往都透露出这样的一种慷慨不平之气,比如《梦天湖》的结句:“借问茫茫梁子水,人生几度击中流?”一派荡气回肠;而《夜宿山庄》的结句:“劲旅无言人未卷,北窗高卧对长亭。”则又显得豪气十足。即使某些诗篇的前部稍带有某些哀婉的基调,诗人也会在诗词的最后向内心转向通达这一情感表现方式上进行转折,这是诗人在煞尾处一贯采用的处理方式。
罗辉先生本人本无意于“诗人”的称号,但是他的诗词创作却体现出了一定的创作理念,不仅在诗词中抒发自己“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的快然心境,同时,其创作也鉴于在环境主导下个人身份在文本中的潜入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时代精神,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慷慨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中,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李遇春.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罗辉. 四维吟稿[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3]罗辉. 诗词格律与创作[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4]罗 辉. 流光情寄鹧鸪天——试将古韵今声一笔吟[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5]刘绍军. 诗词创作的脱铐之舞——谈罗辉先生《诗词格律与创作》的格律观[J]. 襄阳:襄樊学院学报, 2010,(9).
赵目珍,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汉口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