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我们的优质比赛,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语文教学进行全方位改进。
关键词:建构主义 优质课竞赛 特征
又是一届全市优质课竞赛评比时,各级领导和主管单位的专家们无疑都对此项活动赋予了诸多科学而积极的内涵。结合多年来参与时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活动已在某些方面明显甚至严重偏离了评比的初衷。
近二十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因此,我们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结合新课改精神和具体学情,深入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到我们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中。
然而,我们的优质课又有多少科学的思想理论在支撑和指导呢?全市优质课应具有的导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又能得到多大程度的体现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近些年来,广大优秀的一线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我们后学者的荣幸。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放下包袱,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成熟的经验教训,在构建优质课堂时必须注重这四个要素的内容和设计。这也是优质课堂的导向性之所在。
优质课的示范性则是新课程标准、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成熟的经验教训综合指导下的课堂实践给人有所启迪的具体体现。而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抛锚式教学(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与随机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优质课堂的示范性就是要求我们在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永不知足地研究教材、学生、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追求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优质课堂必须始终关注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创新素质等。这是其科学性的实质,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所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根本与核心。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标准的根本也是以学生为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以,优质课堂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尽一切可能提高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一切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最后是优质课堂的可行性问题。可行性是指行得通,可以实行,可以模仿。优质课堂的可行性就是指优质课堂展示出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教学方法技巧与课堂驾驭处理能力等元素都具有指导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能够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具体学情,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优质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实践。它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因此,简而言之,优质课堂的可行性就是一个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对优质课堂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统一和提高。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地投身入火热的新课改实践,努力打造一系列的优质课堂,创造性地建设一个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
胡四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