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74

[ 王世峰 文选 ]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 王世峰

  新课程背景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命题,各种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学术报告比比皆是,行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加入进来,形成了较大阵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团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有促进作用。但是,在条件比较艰苦农村地区,学校布局欠佳,教育资源匮乏,公平教育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很多青年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留不住公办教师,加之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生源分散,便存在相当数量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村级小学,由于受编制限制,导致一个教师要包一至两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部分教师周课时量超过规定标准,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学校教师潜能的开发。现有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水平低下,是农村教师现状的不争事实。大部分民转公教师未受专业化的训练,仅凭日积月累的经验展开工作,尽管他们的学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致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农村配置教师,没有充分照顾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基础薄弱,专业化教师严重短缺的局面,导致学校不能很好的整合教育资源,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4、许多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很难把握教材,适应课堂教学新要求,从而限制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教师的成才是岗位成才,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中学”是岗位成才的根本途径,行动研究是岗位成才的重要形式。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通过系统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来实现。
  1、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工作,在教师交流中实现信息交流、方法交流、学科交流、情感交流,取长补短,带动农村学校吸收先进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加大城市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解决城乡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如采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下乡送课、送教活动,指导农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镇学习,以支援缓解部分学科紧张的矛盾,实现定向帮扶,以提高农村教师适应新课改的专业技能。
  2、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专家的智慧引领,同事的合作互助,岗位的寻求探索,都可以成为教师的加油站,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注重个体的学科差异。建立农村教师培训达标体系,针对农村学校部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的现状,选派教师离职培训。另外,要开展积极有益的读书活动,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读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补充、完善。
  3、搭建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共同的经历,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各种不同形式的尤为重要。首先,要抓实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创设集体备课的条件,开展师徒结对等形式给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其次,让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合作探究,进而促进教师的凝聚力。如定期举行片区教学交流,有计划的组织到各学校观摩学习。再次,加大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扩大教师交流的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4、建立教师专业考评制度。依据新课程的目标和教研教改的内容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的过程,使之成为督促教师自觉实现专业提升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是全体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王世峰,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