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现象,这种一厢情愿的“独白”,不利于开启学生的头脑,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民主、平等、宽松、快乐是构建语文阅读教学和谐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尽善尽美,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作一种教学理念去践行,当作一种理想境界去追求,一定会渐入佳境。
关键词:阅读情境 创新 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实施和推广,“创设和谐的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创新;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的阅读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就得营造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教材,所以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多启发、多鼓励,调动一切可以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
我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想想自己追逐蝴蝶的情景,说说自己把萤火虫当星星的故事,回味自己堆雪人的感受……以自己的乐趣理解文中的乐趣,借此创设阅读情境。当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时,再让他们去认真品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己认识生字词,积累实词和虚词,体会文章的中心内容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将诗歌的配乐朗诵通过MTV直观地展现出来,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把学生带入了宁静梦幻的诗歌世界,从而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了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课堂气氛渐入佳境,朗读效果得到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教学一篇课文,即使学生课前做了预习,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应该把多数时间让给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读,理解赏析时读,积累巩固时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熟悉课文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明了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及文体特点等。如果能这样,文章的情理才能融入学生心灵,文章的内涵才能为学生所把握。也只有这样,教师稍加引导、点拨,学生才能把作者的东西化为己有,从而感受到语言的意味。
我在教学诗歌《有的人》时,把学习重点放在了朗读上。一节课中,有整体读、分节读,有齐读、个体读,有全班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只作了适当的导引和交代。一节课结束时,大多数学生能当堂背诵,读懂诗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反之,让学生“迅速地浏览一遍”,在学生不知文本所云的状态之下,教师就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只能处于懈怠状态,即使教师再三强调所读的这一篇美文是如何如何经典,学生也不会有任何感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本无从着手,又怎能提高学习效率呢?长此以往,学生失去的不仅是对某一节课的兴趣,而且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动力,又何谈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在宽松和谐的阅读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正思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的激烈碰撞,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他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获得独特的体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独特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求异学习,因为求异学习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教学参考书也不是绝对权威、无懈可击的,教师的个人答案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交流思想、发掘潜能和熏陶情感,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标准答案,敢于推翻公认的正确答案,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我们老师都应该以欣赏、接纳、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该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可笑、厌烦等情绪。
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就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随缘自适的特殊心境。但有一位优秀的学生却补充说:“作品中还流露出作者遭遇贬谪,不被朝廷重用的淡淡忧伤。”听到这个答案,我很惊喜,这位学生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迷信参考书的答案,反而用心品读,设身处地地去想,得到了全新的认识。我最后告诉学生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的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读者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四.仿写语段的阅读创新
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对精美语段、精美诗文、名言警句的格式和技法进行仿写,但这绝不是抄袭,不是生搬硬套这些语段的内容,而是积极学习其格式和技法,仿造出表现新内容的美妙词句、段落和篇章来。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七段描写雪地捕鸟的游戏之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本段用一连串动词写捕鸟过程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玩过的一个游戏的全过程。学生们写出了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描写游戏过程的语段。
在品读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后,从“夏天”“秋天”“冬天”中任选一个陈述对象,仿写一个排比比拟段,以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形象的表情达意等创新技能。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可以先品读原文,再延伸仿拟《教师铭》《教室铭》《学生铭》等,可从正面写,也可从反面写。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既能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文语感,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又促进了创新写作技能的形成,还能激发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四点,仅仅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心得。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课堂为载体,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创造,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宽松和谐的状态下让学生快乐阅读,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文辉,教师,现居江苏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