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21

[ 龙凤萍 文选 ]   

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 龙凤萍

  内容摘要:写作一定要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写真实文章,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充满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 真情 实感 途径
  
  当前有些中学生面对丰富的生活写成的文章,也不是好作文,因为他们写的文章虚的东西太多了,实的东西太少了;概括的语言太多了,具体的语言太少了。现代作家王蒙先生说:“做文章无非是言为心声,言之有物。”喊口号式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文风不可取,要想使文章内容化虚为实,就必须有真实的叙述,有逼真的描写,有精辟的议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去领悟。作文评价也很重视真情实感,《标准》要求“重视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如今,中考也把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评分标准。所以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尺。
  顾名思义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不得不抒发的感情。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很好地解释: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
  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呼吁:“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总是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然后回来写作,使学生走出了无病呻吟的怪圈。为此,我们应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走进电视、走进网络、走进集贸市场……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这样,他们的笔下就会自然浸润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充实内容。同时,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情的投入到生活中去。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为了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怎样使自己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一.在阅读中体验“四情”,生活中领悟“四情”
  
  人生之情莫过于亲情、友情、师生情和爱情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这“四情”或直接或间接地给了他们一定的感受,虽然这个感受未必深刻。比如,在阅读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相关文章,你会体验到: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儿时善良、热情的保姆阿长,深情地抒发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为我们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李森祥的《台阶》叙述了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杨绛的《老王》展现了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关爱。
  余秋雨的《信客》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
  在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以“爱”为话题写作。要求他们去看、去问、去做,切切实实地置身其中。在写到同学之间“爱”时,不少同学写的总是一个面孔,甚至写得无话可写,即使对方是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位同学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挖掘对方的优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让学生写同学,先仔细观察几天再写。一次观察一个,每位同学都写过来了,再观察再写。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事实上,我们身边写作素材很多,可利用资源很丰富。
  
  二.注重知识与感情积累
  
  初中生总体上有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去进行感情积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将生硬的知识融入多彩的生活,再从多彩的生活中感悟,注入新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如开学初本人要求学生以“最令人感动 ”为题,写一篇作文。本班有一位学生以刚刚过去的“雪凝”为题材,写了一篇令人肺腑文章,其中有一段写道:“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复习期间停课,期末考试即将取消,田里蔬菜冻坏,父母辛酸泪水流出,但心里相信灾害很快就会过去,因为我们大家心连心,手牵手一起构造美好的家园。在那些伸出援助之手新的面孔凝聚的是人间真情。是很多很多无法言状的感动……”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给了一个96分高分。我认为学生要用心去思考,用感情去多交流,就会不断丰富自己,在作文中就有说的,有议的,有悟的。
  
  三.娴熟运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
  
  1、直白抒情
  直白抒情是指作者在叙写客观事物时,直接倾吐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如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
  2.寓情于事
  寓情于事是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朱自清在《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最让人感动。叙事中渗透感情,使文章充满情味,读者也深深受到感染。
  3.即景抒情和状物抒情
  即景抒情是指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即在景物的描述中融进作者的情感与独特感悟,使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些小山太秀气!”;“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绘山景、描水色,即景抒情,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状物抒情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也就是在描述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是反映事物的特点,而且把内心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赏莲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以自况,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
  4.寓情于理
  寓情于理是指通过议论、说理来抒发感情。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悟到道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所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与敬仰,含义深刻。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对主旨起着深化、升华的作用,议论文中的抒情表现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憎。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巧妙运用方法灌入真情实感,博引些名言萃语,一定会深深打动人,赢得评判老师的青睐和好评。
  
  龙凤萍,教师,现居贵州乌当。

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