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39

[ 徐光宏 文选 ]   

怎样拓宽写作题材领域

◇ 徐光宏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初中生写作普遍存在的“无米之炊”现状,根据本人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精选训练文题,巧用教材留白,开展语文实践,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巧解“题材荒”,有效提升作文能力的三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选题 留白 实践
  
  “没东西写”,是当今初中生作文训练的最大苦恼。作文题目一出,审题、构思、布局谋篇等环节一概被简化或省略,大多学生便翻作文选或者开机上网,按“题”索“文”:或张冠李戴,或李代桃僵,压根儿没有“我”。笔者觉得在应试教学还大行其道的今天,出现这些现象是不足为怪的。对此等现象打压是无效的,指责也是苍白的,其症结在于源头污染。因此,教师惟有从作文的源头上注入“活水”,激浊扬清,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题材,才能写出鲜活的“自我”。
  可见,强化人本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训练文题,巧用教材留白,开展语文实践,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巧解“题材荒”,有效提升学生自身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精选训练文题,让学生从身边取材
  
  据反馈,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文题目本身过空过大过“洋”,不切学生实际。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拟题,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每位学生看到题目就跃跃欲试。
  初中生生活的空间毕竟还是有限的,他们过惯了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机械生活,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学校里,不然就是去辅导班,难得给自己留点白,让心灵打个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此,一个好的文题,首先要能够导引学生从有限的生活中寻找题材,丰富积累。
  那么,该从什么角度切入,方能拟出好文题呢?
  1、自主拟题
  毋庸讳言,标题对作文有着宏控和制约作用,影响着学生题材的取舍。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大凡写作文,多是老师命题,学生依题作文,这样,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个性被钝化。因此,一些作文,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
  去年寒假后,我让学生写“过年”,为了让学生写出新活的内容,写作前先作了提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天天像过年一样,虽然烟花爆竹燃放热闹,可有人还慨叹,过年越来越冷清了。请以你家的过年方式或自己过年时的见闻为题材,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就与以往统一命题《春节记事》有所不同了,自己命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题材也广泛多了。于是,出现了很多好题材,如外冷内热过大年、在新马泰过中国年……
  2、生活炼题
  作文来源于生活,升华着生活,只有立足于现实的文章才最能打动人心。所以,选题也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以《假如我是老师(校长)》为题,请他们献计献策,如何管理学校和班级。学生就十分活跃,根据他们自己的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何禁止抄作业,怎样保持教室卫生,用什么态度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等等,且都有自己的设想和思想。再把它形诸成文也就相对简单了,不用绞尽脑汁去拼凑文章。并且通过这次作文,学生思考的东西也多了,知道管理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困难,学会了换位思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始终认为,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他的如《瞧,这一家子》、《我的网络故事》等题目,都是学生自己生活的提炼。
  3、应时出题
  写作离不开社会生活。学校不可能是真空的,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拟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让学生写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生活。如今年4月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通过电视网络,学生马上就了解了情况。我们第一时间就组织学生写慰问信,或者针对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评论,表达一些感想。学生就写了《给玉树同胞的一封信》、《玉树不倒》、《废墟上的坚强花》等文章,情系玉树同胞。再如,让学生关注上海世博会,暑期动员学生游览世博会,让学生写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的理念》、《上海世博游》,有的学生写了上海的繁华,经济的腾飞;与老外面对面的遭遇,各馆的民俗风情等,富有生活和时代气息。
  
  二.利用教材留白,让学生从文本取材
  
  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题,常运用“留白”,让学生飞翔思维,充分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作文训练中,教师应利用阅读教材中的这些“留白”资源,挖掘题材,也不失为缓解“题材荒”的有效途径。
  1、利用叙述中的空白, 补写叙事情节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由于作者构思练意、剪裁布局及行文谋篇的需要,教材中往往把有些情节一笔带过,出现许多“跳跃”,留下了诸多“血肉”或细节,让读者去想像、去品味、去补充。在学习课文时,因文制宜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补充,提高想像力及表达能力,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
  2、利用概括性语言,扩写故事情节
  教材有些地方为了节省笔墨,只是概括交代,具体内容由读者自己领悟;有的地方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课文中对一些主要情节详写,而对那些次要内容略写;有的教材为了避免前后的重复,只用“如此如此”“等等”或者是用省略号代替。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中心及内容情节对教材概括写的、略写的部分展开想像,将它扩(补)写,成为具体而又完整的一篇小文章。在扩写中,学生能够依据作者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这样的写作就不会遭遇半天动不了笔的情形,有东西写,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就高了。
  3、利用课文的结尾,续写故事情节
  教材中许多小说,在叙述到事情的高潮部分时戛然而止,突然收笔,言已尽而意无穷。这些地方都可以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物的特点展开想像,续写故事情节。
  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在经受了风雨的袭击,承受了孤独的煎熬,杜小康长大了,成熟了。而文章结尾却是写鸭们长大了,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突然看到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文章就此结束。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前面所写的情节,故事将怎样发展,父子俩的相处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像,将故事情节延伸下去。这本身就是篇节选的文章,待学生完成这个续写作业后,可以再指导学生看《草房子》原作,寻找你与作者所写有相似处吗?如果你写的与作者所写完全不一样,这表明你很有创造力,并不代表你写不好,因为这篇文章是长篇小说中的节选,作者这样安排自有他的用意,你尽可以随自己的理解续写,只要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人物的环境,你的创作就是成功的。成功的体验就能激起学生继续写作的欲望。
  
  三.开展语文实践,让学生从活动取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材所以在每一单元之后设置《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这一环节,本身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以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丰富自己的见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写作相对就感到轻松,容易引发他们的创作欲。综合性学习,是由文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它能让学生深切感受生活,写起文章来因而就容易有真情实感。
  如在开展《好读书,读好书》这一综合性活动后,围绕着“读书”的话题,学生感到可写的东西就多了。根据活动一,有的写出议论文《名人读书经验谈》;由活动二,有的写出了《读书的苦乐》、《我爱读书》、《我读〈草房子〉》等;利用活动四,有的写作了《我看网络阅读》、《读书的故事》、《最初的记忆》等文章。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习作的灵感就容易闪现。
  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激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引发言语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
  当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巧解“题材荒“的方法很多,如充分利用班刊,发表学生文章,实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写日记或班级日记;鼓励学生参加征文活动等等,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自身作文的能力,囿于篇幅,恕不赘述。
  
  徐光宏,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怎样拓宽写作题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