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54

[ 曾李 文选 ]   

古代尊称和谦称在现代交际中的运用

◇ 曾李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注重礼仪,交谈语很讲究对别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就曾提及说:“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尊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的表示尊敬的一种称呼,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的表示谦逊的一种称呼,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礼貌称谓系统。古代人们相互之间的言谈和书信交流中使用了大量的尊称和谦称,这在文献资料中处处都有详尽的体现,例如:
  (1)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2)崔生大惊道:“娘子说那里话!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污娘子清德?”(《初刻拍案惊奇》)
  以上列举的只是古代礼貌称谓系统中极少的一部分,“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有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古代的尊称、谦称具有多样性且成一定的体系,这些尊称、谦称都有着各自的使用规范,不同地位、不同辈份之间,还有对某些特殊对象都有着特定的尊称和谦称词语,独特的尊称、谦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礼貌称谓有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例如:古代表尊称的“公”、“卿”、“执事”、“左右”、“足下”;在古代专用于诸侯、王公谦称自己寡德少善、愚昧无能的“孤”、“寡人”、“不毂”等;还有“卑职”、“卑臣”、“下官”等用于臣对君主的谦称,这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的尊称和谦称在现代交际语中已经很少出现了。又如“仆”、“奴”、“妾”、“拙荆”、“贱妾”等带有歧视和尊卑观念的谦称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再使用了。而有的尊称、谦称则作为一种礼貌用语被保留下来,仍活跃在现代交际语中,彰显着其生命力。
  一方面,古代的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尊称和谦称词语之所以能一直沿用下来,是由于中华民族重礼貌这种优秀传统传承了下来,尊人谦己的心理已深入人心。在现代许多交际场合中,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人们言谈中要显示对别人的尊敬同时对自己的谦虚,古代汉语中的那些尊称和谦称就正好派上用场。现代交际中这些尊称和谦称的使用体现了语言的传承性,也显示了我们国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语言修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开放和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不再贬低自我,但仍然继承了中华民族礼貌的传统。那些明显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尊称和谦称词语已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正如人们摒弃了尊卑贵贱观念,现代汉语中也淘汰了那些带有旧社会痕迹的词语,活跃在现在人们交际活动中的这些尊称和谦称词语正是吸取了古代语言的精华,剔除了不合时宜的部分而保存下来的。现在使用的这些尊称和谦称符合了人们的语用需求,成为现代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礼貌语言。
  古代的这些尊称、谦称形式大多简约,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现在人们乐于使用这些言简意赅的称谓。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使用这些称谓既可以显示自己的文化涵养,又带有礼貌的意味,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喜欢追新求异,转向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有的时候使用尊称和谦称词语以造成一种特殊效果,例如:“敏,昨天老师讲了啥,能把贵人笔记借我一阅!”这个例子摘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一份语言使用调查报告《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说话人和“敏”是很熟的同学,所以戏称对方为“贵人”。这时尊称用于对话中就有一种独特的语用效果,既表明了说话人有求于对方因而礼貌称对方为“贵人”,给对方一种受尊之感,又显示了说话人和对象的亲近关系,有一种开玩笑和幽默的效果。但是有些人由于不懂这些词语含义而滥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着,如有人称别人父亲为“你家父”,还有一家报纸写信给读者,竟把对方的母亲称作“令尊大人”,正确的称呼应为“令堂大人”。滥用尊称和谦称不但没有表达出尊谦之意,反而混乱了语言。
  在现代交际语中,尊称和谦称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规范,有一些尊称和谦称的使用对交际双方的关系要求比较严格,只有了解它们的特殊要求,才能正确地使用它们。我们语言工作者有责任以身作则,带头规范地使用这些尊称和谦称词语,净化我们的汉语言,使得我们的语言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曾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古代尊称和谦称在现代交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