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寓教于乐,以乐促学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形象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颇为广泛。面对教材丰富多采的体裁,五彩缤纷的内容,教师的教法应力戒一板一眼、千篇一律,因为固定单调的刺激最易引起学生精神涣散,乃至引起逆反心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因文而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根据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和学生对黄山松缺乏了解的实际,决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前我把自己搜集来的三种松的照片写好说明,分发给学生轮流观赏。上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当“导游”,由他们举着照片介绍看照片后的感受,此时学生情绪高涨,都情不自禁称赞:“黄山奇松真美呀。”我抓住这个“奇”字,出示“黄山奇松”这一课题,并让学生体会“奇”的意思,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我不失时机地放录音朗读课文,把学生兴趣引进课文。正当学生充满激情之际,我又提出:“作者是如何把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的呢?是如何围绕‘奇’这个字来写的呢?”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又从陶醉中引向课文分析。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这堂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颇佳。
2、培养兴趣,注意现声设色,触景生情。
《灰椋鸟》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意境深,语句美,如果逐字逐句的发掘,美丽的《灰椋鸟》就会支离破碎,学生也意味索然了。于是我现声设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展开想象。
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接着依次放出三张彩色抽拉片,描绘的情景分别是:“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我逐幅对课文进行解释性的描述。一边听录音一边想那灰椋鸟归林时景象。录音由一开始的平缓,渐而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最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然后指名读、齐读,让学生把自己深切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调表达出来。
这虽然一个问题也没有提,但创设了有声有色的情境,学生眼看、耳听、口诵、心想,沉醉于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之中,浮想联翩,感知真切。这样,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促进了学习。
3、巩固兴趣,重视活动的参与。
争强好胜是儿童的特点之一。适时、适当地开展课堂竞赛,是巩固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符合新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果优化。
二.以乐促学,培养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一至理名言将指导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从而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厌学变为爱学。
1、采用灵活教法,探索求知规律。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教法。有时先抓住总起句,再讲分句;有时从结果讲起,一步步追述原因;有时从关键性的词句入手,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变序式教法,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2、创设课堂自学情趣,满足乐中求学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抓准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要边读、边记、边思考、边找答案。虽然苦点累点,然而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如教《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我问:“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如何,请你找出猴子一共种了几种果树。”由于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自学能力增强了,面对老师的提问便可迎刃而解了。实践证明,满足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总而言之,我们在实施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行寓教于乐之举,收以乐促学之效。
侍相礼,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