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5期 ID: 152913

[ 张俊 文选 ]   

中国民歌在人生礼仪中的运用

◇ 张俊

  [摘要]中国民歌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天才的集体创造结晶。其表现手法洗练质朴,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反映了人民的历史和民族特性
  [关键词]民歌;人生礼仪
  
  一、民歌的社会功用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包含教育与传承功用;人生礼仪功用;祭札与驱邪功用:交际功用。本篇着重探究民歌在人生礼仪方面的功用。
  
  二、民歌的人生礼仪功用
  
  1.诞生礼
  对许多民族来说,婴儿的出生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因此,为新生儿唱喜歌、祝福歌,就成为这些民族的共同习俗。如傣族的接生婆在为新生儿拴线祝福时,要唱《接子歌》。歌中唱道:“向家神跪拜吧,孩子的母亲,向家神致谢吧/孩子的父亲/看他的头发/像母亲的长发一样乌黑/看他的相貌/像父亲的身架一样俊俏/听他的哭声/很像母亲唱歌的嗓音/摸他的心儿/如同父亲那样善良/……在这个日子托生的人/常常伴随着幸运/在这个时辰出世的人/会做出一番大事……
  2.成年礼
  成年礼标志着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我国广西壮族男子18岁时,在清明节那天,集体到一座平时不能放牛、有神圣意义的山顶上去放声歌唱《18岁之歌》。歌词大意是:后生今年18岁,两角尖尖敢斗牛。曲调粗犷、豪放、有时演唱者近上千人,歌声在山间回荡,气势磅礴。
  3.婚礼
  婚礼是人的终生大事,各民族都给予特别的重视。婚礼中常常有歌舞活动以示庆贺,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整套歌曲和严格的程序规定。
  云南普米族的婚礼仪式颇为繁复。在结婚的日子里,男方到女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出门调》,接新娘时双方对唱《盘婚调》,新娘上马离家前唱《上马调》,半路上遇到新郎的迎亲队伍时唱《下马调》,新娘被接到新郎家时主婚人唱《关门调》、《开门调》,接待来客时唱《迎客调》、《做客调》等。
  安徽古徽州地区的汉族,至今流行唱婚礼歌的习俗。当男方的花轿来到女方家时,新娘的母亲先唱“哭轿歌”,内容是对女儿、女婿的嘱咐。歌声悲切。为了延迟离别的时间,有的母亲能把“哭轿歌”唱得相当长。“哭轿歌”唱完,花轿才能抬走。花轿到村口时,停轿让新娘唱“哭轿歌”。新娘一边唱,一边把礼物(饰物、银钱等)分赠给为她送行的兄弟。婚礼宴会结束后,婚礼仪式开始。男方雇请的歌手唱“接房歌”,歌词内容为吉利的祝贺。歌声中,新郎、新娘拜天地、拜双亲、夫妻对拜。这时歌手又唱“敬酒歌”,把三杯酒洒向天、地和正中的大门。然后唱“再敬酒歌”,把两杯酒合并后,再分敬两个新人。进入洞房后,歌手唱“撒帐歌”,边唱边将花生、糕点、糖果、红枣等撤向空中和床上。“撒帐歌”唱完后,婚礼结束。
  除了结婚典礼上唱的喜歌以外,我国一些民族还有结婚前唱“哭嫁歌”(伴嫁歌)的习俗。其形式以鄂西土家族较为典型。女孩子从十一二岁起便随母亲或亲属学唱哭嫁歌。到出嫁前半月至一月时,新娘便一边准备嫁妆,一边唱哭嫁歌。起初为隔夜哭,后来为连夜哭。有独自一人哭的,也有姐妹、兄嫂、父母陪同一起哭的。哭嫁歌的歌词内容主要是辞别祖宗、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诉说自己的不幸、表达对亲人和娘家的留恋。土家族的风俗以是否会哭嫁来衡量女子的才德。因此离婚期越近、哭嫁歌的词曲越悲伤。直哭得新娘嗓子嘶哑、两眼红肿,方被认为是贤德女子。
  4.葬礼
  在人生各项礼仪中,葬礼的内容最为复杂。从古代起,我国便把对死者的安葬看作重大而庄严的事情,那时已有相当完整的葬礼。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葬礼一方面是对死者一生的贡献进行评价和追念,另一方面又是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个世界而表示祝福。传统葬礼大致有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等程序,许多民族在中、老年人的葬礼上还伴随着歌唱或歌舞。
  壮族的风俗是出殡前夜,死者亲属坐在棺材两侧,听祭师“布摩”颂唱丧葬古歌。歌词内容包括宇宙的形成、民族历史、劳动生产、传唱故事和祖先崇拜等。
  景颇族在出殡前则彻夜歌舞。在景颇族看来,人死之后是到最快乐的地方,即祖先的居住地去寻找先人。生者的歌舞娱乐是为了让死者高兴地离去。在丧葬期间到处充满了欢乐嬉笑声,数百人群聚歌舞,锣鼓声、枪声、短笛声和众人的歌声在山谷回荡。
  云南普米族,人死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木瓦,鸣锣、放枪、吹牛角号,向亲友报丧。如果死者是妇女,娘家人要到男家“打冤家”。娘家人在男家乱砍梁柱、敲锅摔碗,以表示娘家有力量,有骨气。一通大闹后双方抱头痛哭,表示和解。然后宴请奔丧的亲友,请巫师杀羊开路,将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我国汉族地区也有在葬礼上唱丧歌的习俗。人死后要在家中停灵数日。守灵时,请三、五个歌手来唱丧歌。由天黑唱到天亮。丧歌可唱亡人、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等。有些地区的丧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有的还用锣、鼓伴奏,歌师在灵前边跳边唱。还有的地方守灵时搭棚请戏班子来唱戏。
  由此可知,无论在有文字或无文字的民族中,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民歌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伴随着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罗仕艺,《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版,2001
  [2]万昭,《格林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朱迪恩·鲍曼著,裴芳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J],中国音乐·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专集,1998

中国民歌在人生礼仪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