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叙事的角度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叙述的。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选择最佳角度才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叙事 角度 选择
记叙的角度一般可分为三种:采用第一人称的,文中的“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作者自己(如《记念刘和珍君》),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如《狂人日记》),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如《孔乙己》),也可以是局外人(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原作)。采用第二人称的,可以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如《天山景物记》:“朋友,你到过天山吗?……”也可以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如《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采用第三人称的,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如《项链》);当然还有一些为着创新,变换叙事人称,几种角度同时使用的。
片段一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节选自鲁迅的《孔乙己》
简析:《孔乙己》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但文章中的“我”并不是作者,也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选取“我”为叙述人,是基于他的店伙计身份且故事是他亲眼所见,这样文章会更加真切感人、真实可信。如何用第三人称就达不到这种叙述效果。
片段二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节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简析:《记念刘和珍君》所叙述的是作者亲历的往事,所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真情。因此,选用第一人称最恰当。节选的片段,作者用激愤的语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传达出生者对逝者的哀悼,对反动文人及黑暗现实的控诉,充溢着震撼人心的悲痛和愤怒,极富艺术震撼力。
片段三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象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挂,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节选自莫泊桑的《项链》
简析:《项链》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叙述人”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将玛蒂尔德的经历告诉读者。本段运用心理描写,让读者充分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雅乃至奢华生活的思想,这种叙事角度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叙述角度,它的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可以对人对事进行外部的描写,也可以深入人物心灵进行刻画,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选用叙事角度,应当以题材、体裁及叙述效果为依据恰当选用。选用哪一种叙述角度,并非作者随意为之。从题材上看,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尤其是作者所亲历的事件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从体裁上看,日记、自传、回忆录等叙述性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其余则以第三人称为主,抒情性强的可选第二人称。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可引起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第三人称几乎不受限制,方便叙述。
虽然叙事角度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因此,要获得最佳的叙事角度,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其次,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最后还要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只有从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出发,量体裁衣,才能确定最佳的叙事角度,做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王竹香,教师,现居河北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