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63

[ 徐北京 文选 ]   

几种高效的口语教学模式辨析

◇ 徐北京

  在实践中,有几对口语训练方式界限模糊,我们往往弄不清其实质,抓不住其要害,容易使训练形成“走过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它们加以廓清。
  
  一.即席讲话与演讲
  
  这两种方式虽然都是训练学生在公共场合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即席讲话着重训练即兴表达,一般多用于活动现场,尤其是被邀请参加活动的礼仪场合。它并非不加思索地应付几句,而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针对面前的场合与对象决定要说什么和要说多少。由于是没有事先准备的边想边说,因此,即席讲话思维要快,开口却不能急。要扣紧现场的某一方面或活动的主题确定说话的基调,开头可以有“引子”,但若能直接切入主题更好。这类场合不可不讲,但不宜多讲。说话应贴近听众,力求简洁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克服在众人面前畏惧说话的心理,培养机敏思考、灵活定向和流畅表达的能力。
  演讲是“讲”中有“演”,以“演”助“讲”,因此,形式上要求学生善于运用语音技巧,要让每个听众都能听得清楚;善于调整语速和运用停顿,制造气氛,突出重要的内容;善于配合表情、神态和适当的动作,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内容上要求观点要新颖,选材要精当,构思要精巧,语言要精彩。总的目标是达到“四可”:语言可听、神态可亲、内容可信、观点可行。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说话心理素质,对学生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等都有较高的综合价值。它与即席讲话的区别是,事前可以有所准备,可以先写好演讲稿,并事先进行反复的练习;内容上以阐明观点、发表议论居多。
  
  二.讨论与辩论
  
  这两种方式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并进行口头争论的能力。但前者常用于课堂上,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出某个看法不一致的议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发表个人意见的训练方式。教师首先应该全面估计,选准有价值的议题,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能激起学生争议的兴趣,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引出讨论,按照“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顺序,由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种方式训练的面广,信息流通多而快,着重于训练学生扣紧议题积极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别人意见并且辨明正确与否,也要求注意发言的礼貌和仪态。教师要重视讨论过程的指导和控制,及时点评,通过讨论达到训练说话和思维的目的。
  辩论则常用于专门组织的特定场合,是围绕同一辩题(可以是一个或一组),双方形成对立观点而组织进行的论争,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说话训练方式。辩论前要求参加的学生应该认真研究辩题,了解辨因,分析明确焦点,做好材料、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充分准备。辩论中努力做到“四善”:进则善攻,能敏锐发现对方立论的漏洞及时突破;退则善守,当对方反驳时能充实论据巩固自己的论点;变则善转,当形势不利时能有缓解再求改观的办法;终则善收,在辨明真理达到一定效果的时候果断结束。这种方式能非常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机智应变能力和语言的精确性、论证性,也有利于培养文明礼貌的说话态度和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教师应该从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并且介绍提供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
  
  三.采访与讲故事
  
  这两种一个是属于“独白式”训练方式,一个是属于“对话式”训练方式,区别显而易见。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说话训练方式。故事的来源可以是读过的文学作品、看过的影视戏剧、别人讲的印象深刻完整的故事。内容的要求是思想健康、倾向积极、趣味性较浓、艺术性较高。讲故事的学生应事先熟记全部情节和主要人物关系,正确理解主题,设计好语调和语速,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加工改造。这种方式着重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当然也离不开运用肢体语态等配合渲染,以增强效果。
  采访是属于“对话式”的训练方式,因为既是采访,就有问答。这一问一答,既训练了学生听话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这种方式一般是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了解或接受了解。无论是采访的一方还是答问的一方,首先都应明确目的和熟悉对方。采访者应拟出提纲,逐一发问,注重礼貌,灵活引导,适可而止。答问者针对发问的核心回答,态度要明确、观点要鲜明、条例要清楚;有些不宜正面回答的可以委婉拒绝。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敏,语言更加简洁。
  
  徐北京,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几种高效的口语教学模式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