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580

[ 贺新梓 文选 ]   

试析武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 贺新梓

  内容摘要:亲属称谓词是当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外化符号。本文运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全面探讨了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方式,所反映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近几年来的发展方式,以此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武汉方言 亲属称谓词 性别歧视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中流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九省通衢”的美称。南北文化的融合,不仅锻造出直爽率真的武汉人,还历练出一套极富江湖气的汉派方言(一般指武汉市汉口中心城区的方言)。而其中的亲属称谓词,更算得上是勾勒武汉市井人情的一张名片,将汉味文化的欢喜与哀愁诠释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揭示其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一.武汉亲属称谓词的构成方式
  
  (一)附加式
  1、前缀+词根。常见的有“老”“小”“幺”“大”,如:老亲爷、小爹爹、幺姑娘、大爷。
  2、词根+后缀。用后缀构成的词在派生词中占大多数,也是最具武汉地域特色的一类,常见的有“子”“儿”“佬”“伢”“将”,如:舅佬、舅子、孙娃儿、媳妇伢、男将、女将。其中以“子”“伢”的数目最多,汉味最浓:
  第一,带后缀“子”的称谓语。
  (1)有的指年纪较小。如“妹夫子”(对姐夫不说“姐夫子”,而叫“姐夫哥”)。特定场合下还带谑称意味,如“舅子”(带侮辱意,“个舅子才拐(坏)咧”,引自《汉口竹枝词》一八三:“破口不妨伤父母,一呼舅子怒冲冠。”注:市井相嘲,以呼人舅子为占便宜)。
  (2)有的则相反,表示对年长或地位高的人的尊敬,颇有人情味,这一点从武汉人用得最多的两个称呼可看出来:一个是“拐子”,另一个是“嫂子”。汉口作为四大名镇之一,明清以来就是六方杂处的水陆码头,江湖上的一套规矩在此大行其道。时间长了,武汉人也沾染了些江湖习气。一句黑话“拐子”,武汉人却借用来称呼哥哥,显出“兄长如手足,生死与共”的情感。与之对应,武汉人喜欢把熟悉、不太熟悉甚至初次见面的已婚女人统统叫“嫂子”。
  (3)多数带“子”的词并不表示任何意义,至多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婆子”“伯子”。
  第二,带后缀“伢”的词。
  (1)表性别的名词+伢:男伢、儿子伢、女伢、姑娘伢;(2)表籍贯的名词+伢:外地伢、乡里伢、城里伢、湖南伢子(湖南人的代称);(3)表职业身份的名词+伢:徒弟伢、学生伢、木匠伢、裁缝伢;(4)称谓名词+伢:媳妇伢、女婿伢、外甥伢、侄子伢;(5)形容词+伢:野伢、胖伢、年轻伢;(6)姓+伢:特称张伢、李伢;(7)排行+伢:大伢、小伢。
  这七类词指称“孩子或子女”时,一般读本调阳平;表示长辈对晚辈的昵称,用作面称时读轻声,带有亲切喜爱的色彩,相当于普通话的前缀“小”。
  3、前缀+词根+后缀。如:老头子、小姑子、大舅佬、小姨子。
  从以上结构不难发现,词缀在武汉亲属称谓中主要有三种作用:第一,表辈分和排行,有时还包括引申义,多用于前缀。如“大爷”(对老年男性长辈的尊称;指恶霸、地头蛇,社会地位较高或傲慢自顾的男性);“大姑娘”(家中长女;成年女孩)。第二,给词语灌注褒贬之情或点染某种感情色彩,大多表喜爱或尊敬的感情色彩,偶尔带谑称意味,多见于后缀。如“拐子”、“舅子”、“妹夫子”、“嫂子”。第三,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带词缀的称谓语往往并不表示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只是出于习惯,约定俗成。
  (二)重叠式
  1.重叠式亲属称谓语在表义方面主要表示“小”,含有怜小、亲热的意味。如“外外”(外甥、外甥女、外孙、外孙女的昵称)、“伢伢”、“乖乖”、“毛毛”(婴儿)。
  2.有些带尊敬的感情色彩。如:爹爹、家家(外婆)、伯伯、舅舅、娘娘(读阴平)。
  3.有些重叠称谓的意义与非重叠式没有差别,但前者多用于正式场合,后者多用于随意的场合。如:舅舅——舅,叔叔——叔,哥哥——哥。
  4.部分重叠称谓与非重叠式意义不一致。如:爹爹(祖父,外祖父,与祖父同辈或年老的男子)——爹(旧时称父亲);爷爷——爷(旧时称父亲,现在用于熟语中,“儿大爷难做”“打爷骂娘”);伢伢(面称婴儿)——伢(孩子)。
  (三)弱化、减化
  亲属称谓语在使用中普遍存在弱化、减化的现象。如称“孙子”或“孙娃儿”为“孙”,称“老幺”或“幺儿”为“幺”,称“姑妈”为“姑”,称“小姨”或“姨妈”为“姨”。
  (四)合称
  第一,使用原则。
  1、不同辈分合称,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如:叔侄、爷孙、母女。2、不同辈分合称,有时忽略晚辈的性别。如:爷......个(父亲与子女;男性长辈与男女性晚辈)、娘......个(母亲与子女;女性长辈与男女性晚辈)。3、同辈分合称,直系先于旁系。如:姑嫂、叔嫂、兄嫂。 4、同辈分合称,年长者先于年幼者,男先女后。如:姐弟、兄妹、弟妹。不过也有个别相反例子,如“娘老子”(父母)、“弟兄”(弟弟和哥哥)。
  第二,用法。
  1、可单独用作句子成分,如:“他不把娘老子放在眼里了”。
  2、前面可加修饰成分,也可加代词。如:所有弟兄、他们姐弟、这些姊妹。
  3、后面可加“们”或数量词。如:姊妹们、弟兄伙、娘两个(中间嵌数词表总数)。
  第三,表示的关系:
  1、大部分表示两种关系。如:姑嫂;父子。
  2、也可表示两种以上的关系。(1)明显的:兄弟姊妹。(2)不明显的:爷三个:指爸爸与两个儿子,或与两个女儿,或与一儿一女,还可表示爷爷、爸爸和孙子(或孙女)等三代人的多种关系;姊妹伙:两个或两个以上姐妹的不定指;娘屋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娘家人的不定指。
  3、合称词如表示一种关系,可用于单称,如:“我屋里头还有一个姊妹”“他是我的弟兄”。
  (五)中心亲属称谓的扩散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直系亲属的称谓为构词语素,通过词根复合法向外扩散,构造出旁系宗亲、姻亲、外亲等亲属称谓,形成庞大有序的称谓体系,称作“中心称谓的扩散现象”。
  1、爹爹(祖父、外祖父):老爹爹(曾祖父)、帅爹爹(高祖)、家公爹爹(外公);2、太(祖母):老太(曾祖母)、姑太、姨太;3、爹:小爹、姑爹、姨爹;4、娘:老娘、娘老子、 舅娘、姨娘、老亲娘、嬸娘、伯娘;5、妈:姆妈、姑妈、姨妈、舅妈;6、哥:姐夫哥、表哥、堂哥;7、姐:表姐、堂姐;8、弟:弟媳妇、表弟、堂弟;9、妹:表妹、妹夫子、姊妹、堂妹;10、(儿)子:侄(儿)子、舅侄儿子、孙子;11、姑娘:孙姑娘、侄姑娘、外甥姑娘;12、孙(子):重孙子、帅孙子(曾孙的儿子)、孙媳妇、孙女婿;13、孙姑娘:外孙姑娘、重外孙姑娘、重孙姑娘。
  (六)非常规亲属称谓的构成方式
  这些非常规亲属称谓本不是称谓词,但通过一定的修辞方式,在特定时期(主要是改革开放前)和特定场合里取得了亲属称谓的义项,主要的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
  1、借代。(1)以动作借代:“八叉”(指两手相拱为叉。以“八叉”代父亲);“揪辫子”(用抓辫子这一含有抓住对方短处作把柄意味的动作代妻子的兄弟);“带来的”代妇女改嫁带的儿女。(2)以位置借代:以“屋里的”代妻子;以“外头的”代丈夫;以“堂客”代妻子或已婚妇女;以“娘屋里”代娘家。(3) 以称谓借代:以“拐子”这个黑帮隐语代哥哥;以“太保”(戏剧中对绿林好汉的尊称)代儿子。
  2、藏词法。如:“点头磕”(旧时指父亲,用藏词之法,实际说的是“点头磕脑”的末字“脑”,且谐“老”);“孟子见”(旧时指母亲,实际说的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末字的谐音字“娘”);“黎山老”(指母亲,藏词之法,实际说的是“黎山老母”的末字“母”)。
  3、谐声法。如:“掉耳洞”(侄子的谑称,谐音“執耳”);藏词法中提到的“点头磕”“孟子见”“黎山老”也用了谐声,在此不赘述。
  4、仿词。如:“来子”(老二)是由“拐子”称老大仿拟而来;“来保”(儿子的俚称)是由“太保”(儿子的雅称)仿拟而来;“湖南伢子”是仿造湘语“某伢子”而来。
  
  二.武汉亲属称谓词的性别歧视现象
  
  称谓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凸显。现在武汉虽早已告别封建时代,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极强的继承性,因此一些明显体现该文化体系的词语仍非常活跃。特点如:
  1、重父系,轻母系。父系亲属称谓的前面加“侄”或“堂”。母系亲属称谓则要加“外”或“表”。这体现了武汉方言称谓系统的内外之分。从文字角度看,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母系亲属前加“外”或“表”,均表室外,有疏远之义。而父系亲属称谓前面加“侄”或“堂”,“侄”为“至”,有至亲的意思,“堂”指屋舍建筑中家族聚集之处,明摆着是一家人。
  2、亲属称谓造词以男性为中心。男称多直接采用基本称谓,女称则以男称为宗,另缀“姑娘”,如“外甥”与“外甥姑娘”,“舅侄”与“舅侄姑娘”。
  3、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女性只是跟随在男性后面的第二性别。例如联合式亲属称谓结构中词素顺序总是男在前,女在后,如:兄嫂、弟媳、叔伯妹妹。尤其是“叔嫂”这个词,反映出男女有别原则在此时优先于长幼有序原则,叔的辈分本在嫂之下,只因是男性,竟排到了嫂的前面。其原因在于,在男性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的认知角度都倾向于男权化,人们的经验结构也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词序产生强制作用,将重要的信息置于首要位置。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居于首要位置的成分也更容易引起注意并被记忆。
  4、女性亲属称谓会发生语义降格的情况,即本来属于中性的称谓词,会含有贬抑色彩,而男性亲属称谓几乎不会。比如“小媳妇”(比喻忍气吞声的样儿)、“姑娘婆婆“(比喻像女人一样罗嗦,斤斤计较)、“姨娘”(比喻女人态的男人)、“姑娘伢”(比喻扭扭捏捏、做作的样子)。
  5、女性称谓男性化。用男性称谓词来称呼女性,使女性受到尊重。如用“爹爹”称年纪很大的婆婆;用“伯伯”统称比父母年长的男女性长辈。
  6、在亲属称呼的泛化中,几乎全是父系称谓。人们对“爹爹”“叔叔”“伯伯”等父系称谓习以为常,却很少用除“阿姨”(或“娘娘”)以外的母系称谓。
  7、在夫妻关系中,对男性的称呼,无论是正式的“先生”“丈夫”,还是随意的“管事的”“老公”,都没有贬义。而某些对妻子的称谓词,如以居所和活动范围称的“(小)堂客”、“屋里的”,以职能称的“内助”、“烧火的”,对妻子的贱称“女的”“婆娘”等,均暗示了女性的性别角色,含有轻视女性的意味。
  8、女性亲属称谓被借用到其他词语中,或多或少具有鄙视戏谑的贬义色彩。
  (1)代词,如“鬼里姆妈”(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什么人,相当于“哪个”,含贬义,“鬼里姆妈管你”)。(2)形容词,如“妈呼”(形容人做事马虎草率),“妈呼相”(形容人品或生活状态差强人意)。(3)名词,如“寡妇腔”(单调凄凉的哭腔)、“姑妈心”(冷酷的心)、“灶妈子”(蟑螂)。(4)副词,如“胡的妈的”(形容不问情由,莫名其妙地)。
  9、一些脏话也常以女性作为攻击的对象,通过对女性的侮辱达到发泄目的。如“你姆妈”“个巴妈”。在武汉话里,这些口头语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骂人,而是某种亲热语气的表示,没有任何恶意。但仍不免带有性别歧视的印记,而且放到全国的范围看,这种用语还是很不雅的,容易造成交际中的误会。
  不过可喜的是,随着武汉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女性亲属称谓语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性之间的语言差异有所缩小。武汉话正不断地创造新称谓或新的表达方式,扩大、缩小或改变现有称谓的内涵以获得新的社会意义。
  
  三.武汉亲属称谓的发展方式
  
  (一)亲属称谓的简化与消失
  1、简化后的亲属称谓语,表示亲属差别的构词成分都不存在了。对堂表兄弟姐妹的称呼一般不冠“堂”“表”,如称呼表哥一般直呼“哥”或“序数词\名+哥”就行了;用“伯伯”或“叔叔”称呼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用“娘娘”或“伯伯”称呼与父母同辈的女性;对与祖父母同辈的老年人统称“爹爹”或“太”、“家家”。这是由于大部分家庭已摆脱了森严的宗族关系的束缚,称呼也变得更简单随意。
  2、由于四世、五世同堂家庭的锐减,有关亲属称谓消失得很快。例如“重外孙”、“重外孙姑娘”、“重孙子”、“重孙姑娘”、“帅孙子”及其下辈配偶的相应亲属称谓。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
  汉民族特别注重血缘亲族关系,但同时也具备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情怀,这一点在饱含江湖气的武汉话里更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其亲属称谓的泛化十分显著。有以下特点:
  1、泛化的亲属称谓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亲属称谓都可以外化使用,武汉话中泛化已定型的只有“爹爹”、“婆婆”、“伯伯”、“叔叔”、“阿姨”、“娘娘”、“嫂子”、“姑娘”、“姐”、“哥”。很多称谓如“老头子”、“舅子”、“孙子”等就不能外化,如果随意使用,不但不尊重人,反而有侮辱人的意思。
  2、泛化后的称谓词形式、语义都发生了变化。
  (1)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词,在后面加上“呀”“唉”“呃”等语气词,并拉长语调。比如称呼外人为“嫂子呀”、“婆婆呃”等。
  (2)在保留原称谓中心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修饰成分或前缀作为泛化标记,丰富原称谓的义项:第一类,用于陌生人1>职业+亲属称谓:警察叔叔、司机大哥、农民伯伯。2>特征+亲属称谓:高个子哥哥、黄头发娘娘。第二类:特指熟悉的人1>姓名/姓/名+亲属称谓:张伯伯、松松哥哥、张宁爹爹。2> 大/阿/小/老+亲属称谓:大哥、阿姨、小伯伯、老爹爹。
  以上情况,语义都发生了变化,所指对象并不表示与说话人有亲缘关系,只是给交际营造亲密氛围,创造亲情环境,并且有意抬高对方的年龄、辈分,实现表达敬意、联络感情的交际目的。
  (3)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单音节亲属称谓和其它语素结合并外延成新式的职业称谓。这些亲属称谓的词汇意义虚化,语法意义增强,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具有标记词性的功能,构词能力极强。如:1>婆:富婆、款婆、媒婆。2>嫂:空嫂、月嫂、军嫂、宴嫂(特指给主人家做年夜饭的钟点工)。3>姐:空姐、的姐。4>娘:伴娘、红娘。
  这种新称谓多是对处于某种现象或职业中的女性的泛称,表示各种感情色彩,有的是对劳动女性的肯定和赞扬,“空姐”“的姐”;有的带揶揄意味,“富婆”“款婆”。
  3、亲属称谓并不严格遵守长幼有序的原则,辈分、年龄界限不分明。长辈对晚辈,有时用平辈的称呼“小兄弟”“小妹妹”;晚辈称呼长辈,有时单从外表上无法准确判断对方是否比父母大,这时采取“宁大勿小”原则,取年龄较大的称谓说,如不知喊“叔叔”还是“伯伯”时,就喊“伯伯”。这样可抬高对方的权势地位,给对方心理上的优越感,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
  4、亲属称谓泛化的特殊用途。
  (1)认干亲。本来不是亲属关系的两方,出于报答恩情,攀附权贵等原因,相互认作亲属,按着家族之礼相互往来,如“干爹”、“干姑娘”等。
  (2)师徒称呼。以大学校园中的师生为例。学生称老师的妻子“师娘”,称师出同门的同学为“师兄”、“师姐”,老师称学生“徒弟”、“弟子”,就像一家人般亲密。
  (3)社会团体有时也被冠上亲属称谓。如香港澳门的人被称为“港澳同胞兄弟”,两个友好集体之间常互称为“兄弟单位”。
  (4)近年来,商家为了拉拢与顾客的距离,打响知名度,频繁用亲属称谓作为品牌名。武汉著名的户部巷、首义街上就有很多店铺采取此种方式,如“徐嫂糊汤粉”、“婆婆卤”、“大丫瓢”“洪七公叫花鸡”。此外,亲属称谓还频繁出现在武汉各种知名品牌中,如服装品牌“哥弟”;调料品牌“老干妈豆瓣酱”“阿香婆香辣酱”“太太鸡精”;甜品小吃“公婆饼”“老婆饼”。
  分析上述例子,不难发现亲属称谓泛化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性格特点——重情义。用亲属称谓可以缓和交际中的紧张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亲属称谓的泛化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一般只用于日常交往等非正式场合。同时还要考虑交际对象的身份,交际的环境等因素,否则会闹出笑话,甚至激怒对方,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武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不仅标记了亲属关系,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还是武汉风俗人情的直接记录,是汉味文化的第一载体。不但内涵丰富,艺术特色突出,更折射出武汉社会的变迁,彰显了武汉人生动丰富的表达能力和令人惊叹的语言创造能力。
  
  贺新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试析武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