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71

[ 毕惠玲 文选 ]   

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 毕惠玲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每当讲到歧义句时,学生疑问颇多,分析起来很困难。所说的歧义是指在同一语境中,同一语句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歧义现象”。歧义现象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同时它又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通过对歧义句的深入探究,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一.产生歧义的原因
  
  (一)语音方面
  1. 同音词在同一语境中造成的歧义。相同的语音形式可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他们看yùejù(越剧∕粤剧)去了。这是zhì’ái(致癌∕治癌)物质。(“越剧、粤剧”“致、治”听起来有不同理解,口头表达有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书面表达上没歧义)
  2. 多音词在书面语中造成的歧义。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但在书面语中没有注音,有时便会产生歧义。例如: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hào”,指爱好,喜欢;也可读“ha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书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3. 不同读法造成的歧义。有的词在句中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的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ái时,表示“起身、起床”的意思;而读qǐlai时,则表示“想到”的意思。)
  (二)词汇方面
  1. 词语多义性造成的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例如:部队已经走了三天了。(行走∕离开)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色情。)
  2. 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例如: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李大伯。)
  3. 语义不明引起歧义。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例如:鸡不吃了。(鸡不吃食了,或人不吃鸡了。)
  3.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或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和兴路前一站下车。(.未到和兴路或过了和兴路)。
  (三)语法方面
  1.不同停顿造成的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消灭了敌人的士兵。(在“的”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消灭了敌人”;在“了”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被消灭了”。)
  2.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看到你那年才八岁。(我八岁或你八岁)
  3.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或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或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的词语。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②“我看见你那年才八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八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八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如:①“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可改为“敌人的哨兵被发现”或“哨兵发现了敌人”。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如:“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上述歧义现象的产生。但歧义现象并非一无是处,它在特定的场合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应扬其长避其短。
  
  毕惠玲,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