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目标是对某一教学过程的学习结果的描述,是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教学目标的不当理解,本文从实际教学中来具体分析。
关键词:教学目标 问题 对策
一.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行为主体混淆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而误将教师当做行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不在少数。例如一份《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规定:“贯彻课标,使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①这里的行为主体不仅是教师,也是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再如《雨霖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⒈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⒉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⒊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⒋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诗(疑为词)的把握;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②
2.目标表述机械
新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强调避免课程目标的单向度,强调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承诺。课程目标这样表述并非要求教学目标也遵循这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一些教师误以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就是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机械的理解方式。
3.教学目标宽泛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但一些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操作。《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1.掌握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2.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3.通过文章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③后两条目标将两个不同的目标放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分析散文主题和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是两回事,况且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是不是散文教学目标也是个问题。另外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和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也是两个问题,不应一起表述。
二.如何设计适用的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教学目标既要指出需要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说明这种行为可以运用于其中的领域。一般来说,一个教学目标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种教学目标表述叫做ABCD型式。
行为主体对应学习者,教学目标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非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④行为动词要明确,所指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如背诵、写出等。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指向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某种具体的限制和范围,学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某一项学习的。因此,描述学生学习结果需要指出学习结果依赖的条件。表述行为条件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⑤表现程度是对学习结果实现程度的描述,它说明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之后要达到的程度。
鉴于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理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设计出贴切、适用、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否则教学过程的效果将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注释:
①刘文阁.《拿来主义》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32-34.
②黄正瑶.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8):3-5.
③黄正瑶.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8):3-5.
④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2.
⑤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2.
邱丽丹,教师,现居河南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