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1期 ID: 361069

[ 张俊 文选 ]   

文本解读应关注人性

◇ 张俊

  高语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解读文本,但教者对文本解读的说教化和泛道德化,使文本丧失新鲜可人的一面,造成文本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使得广大师生对文本教学望而却步。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解读进行探讨。
  一、以人性的挖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苏教版“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是报道二战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文体,毫无疑问,我们学习它的标题、结构以及内容等知识点。文本带给我们的价值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触及文本内容,挖掘文本内在的人性美。一篇枯燥的新闻报道怎样挖掘其人文性,值得思考。勃兰特并非罪魁祸首,他并不一定要下跪,但是他下跪了,跪着的他比站着更高。因此,他这代表国家与民族谢罪的惊世一跪,更能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这一跪更能触及师生的灵魂,更能唤醒师生去体味有价值的人性。语文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并非纯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关注文本中的人性价值。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一文本在教材中所属的专题板块是“永志不忘”,我们永志不忘的是什么?我们永志不忘的不是新闻的特点,也不是高考语用概括题的训练,而应是能触及我们灵魂,能唤起我们人性觉醒,引起我们情感震撼的下跪举动,况且教材中还用了一页插图给我们呈现了勃兰特在纪念碑前下跪的情景。勃兰特为什么下跪?勃兰特下跪的含义是什么?下跪代表着一个国家向邻国的责任和担当,这些都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围绕新闻的特点绕圈子,应该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围绕下跪举动,激起学生思维的辩论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中的人性价值。
  二、以人性的挖掘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老王》是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老王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人物。一篇记叙文,我们的情感目标也许是让学生体会老王的善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愧祚。可现实是无情的,老王的孤独、凄凉触发了杨绛先生的悲悯情怀,生发愧怍之情。可有的学生并不领情,课文学完了,大多数学生对老王并没有像杨绛先生一样怀有悲悯情怀和愧怍之情,文本并没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何会出现学生与作者思想的不对应,关键还是没有通过挖掘文本的人性来带动学生情感体验。
  《老王》在教材中属于“底层的光芒”板块,从人性的角度把学生带到文中去体验老王带来的光芒。老王怕乘客掉下去,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尽管这一做法并不具有多大的效用,但这又是人性之光在老王身上的闪耀,看上去也许很傻很可笑,但这就是出于本能的天性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现身说法,没有泛道德的空洞的说教,只有来自底层社会人们身上最为质朴的助人为乐。将学生带到文本中,试着做一回作者,去体会一个来自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地位都比她低的人的帮助,我们又怎能不愧怍呢?老王临死前的一个晚上,还给作者送去香油和鸡蛋,并不富裕的老王倾其所有送给了作者可以说是自己全部的家当,老王对作者真是太好了,作者受之有愧,可老王得到的是什么,老王说“我不要钱”,可得到的偏偏又是钱,老王对“我”的感激是尽其所有,而“我”对老王却漠然视之。不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老王的善良,不去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者享用了老王无私质朴的善良就不能真心诚意地站在一个平等者的高度去报答老王,作者却一直以高贵者的姿态俯视老王、施舍老王。这还不能使我们愧怍吗?不把学生带进文本,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老王,我们又怎能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呢?
  三、以人性的挖掘来进行文本的语言品味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课文,作者孙犁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文章情感表达得很真挚。文章中亡妻的许多质朴的语言,看似很平常,如果一略而过,好像又读不出什么,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却能品味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味道。“什么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咋一看,没什么。可细细一想,一个普通的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对这种旧式婚姻的满意认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大有考究。不说自己的认可,却说天定的,雨帮忙的,尽管这是妻子的虚言甚至是谎言,但却包含了妻子对雨天的感激,谢天谢雨为她带来了这段意想不到的幸福。不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雨”的意蕴,我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收获。“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你走。”看起来一本正经,说得很严肃,到了娘家不顺路跟我回家,还要用车来接,架子挺大的,况且这事发生在结婚已经多年了,简直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但从人性的角度,我们不能忽视前文的一句话“她礼教观念很重”,浓厚的封建礼教观念中却包含了一种傻傻的可爱的质朴。她要用自己的传统保守来唤起丈夫对自己的足够的应有的尊重。
  人性,应该是文本内容最具有价值的地方,人性的角度也应该是文本解读的最好角度。解读文本,请不要忘记关注人性。

文本解读应关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