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学生从发掘作品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所蕴含的想象,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景趣情理,理清作品的思路等方面引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想象的素材。
学生读的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生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文本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秦牧把想象比作“思想上的野马”。有了它,思路就开阔,思维就灵活,语言就丰富,写文章时就会妙笔生花。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利用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提供想象的基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展开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荷叶繁茂,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得到了复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三.用诗歌编织想象力的摇篮
诗歌以想像见长,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只是诗歌中的意象,但如果发挥想象,创设诗歌情境,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是那么宜人;雨后碧空无尘,松针如洗,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涧水清澈见底,水石相激发出淙淙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由于想象,一幅幅的画面才如此鲜活,而读者也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不仅体会到了山村的清幽明洁,而且也能感悟到作者脱世脱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将整首曲子呈现出来的意境描述出来,如有的同学描述道: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幻化为生动鲜活,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鉴赏力,陶冶情趣,创造形象,完善人格。
四.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想象力的前沿阵地
教师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就应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追溯近几年全国中高考作文题,就是引导考生关心未来世界,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想象力的开发。作为教师应仔细观察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并把它挖掘出来,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在作文中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让学生写思念故园这类作文时,曾经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作范本,让学生诵读,体会其中词人是如何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游子之思的。还是以故园之思的作文为例来说,学生写到家中破旧的老屋,门前的树,长满苔藓的水井,甚至是家中的一只老得掉了牙的狗,再加上相关的家庭成员一些往事记叙,学生动情之作,很是让人潸然泪下,甚至是拍案叫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陈思,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