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多用黑白色调来描摹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用这种深沉冷峻的色调来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征。但在黑白之外也会用到大红深蓝等浓烈的色调来描写事物,这些色彩缤纷的词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暖色暖用,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一是暖色冷用,使读者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更加体会到现实的冷峻残酷。而第二种用法不但散见于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鲁迅 黑白 暖色 暖色暖用 暖色冷用
一.黑白的基调——冷色冷用
鲁迅作品的色彩,有人认为是灰色的,也有人认为是黑色的,但不管怎么来说都向我们指出了鲁迅作品色调冷峻暗淡的特点,这从由鲁迅的《药》、《祥林嫂》等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们就能看出。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往往有黑白或者灰白相伴出现的情况,比如:
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伤逝》)
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白光》)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药》)
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奔月》)
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过客》)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
在鲁迅作品这个艺术的世界里,黑白对比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素淡、灰暗的色调对比,存在着一种单纯、冷峻的魅力,如钻石一般闪耀着冷冰冰的光芒却让人欲罢不能。
钱理群曾对《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四部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过研究, 结果是: 白色最多,占所用色彩的25.9%,红色居中,占18.9 %,黑色占18.3%。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运用彩色较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雪》、《死火》以及《故事新编》中《补天》等个别篇目,鲁迅作品整体上给读者的色彩感觉更多的是黑色、白色,因此,黑白的律动构成了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
二.暖乎乎的色彩——暖色暖用
在色彩运用上,黑白只是鲁迅作品中的主色调,鲁迅并非不能写五彩。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有一些体现出明丽绚烂之美的文字。比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在海边看守西瓜的场景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在这幅优美的图画中,出现了鲁迅很少使用的明亮色彩——“深蓝”、“金黄”、“碧绿”。《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的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而《好的故事》里的梦境,简直就是一个人间仙境: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这也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色彩绚烂的景象,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由自在,充满了美好、惬意。鲁迅借助这样一个梦境,曲折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事新编》中《补天》的色彩最鲜亮: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
鲁迅怀着无比敬仰之情来写人类母亲的温暖与光热,为她的出现营造了既具有原始洪荒意味又绚丽多彩的意境,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神往与尊敬。
三.冷冰冰的暖色——暖色冷用
鲁迅笔下的暖色调词语,固然有让人读来温暖向往的,但更多的一些热烈的颜色特别是红色,却从来不能给人温暖或喜庆的感觉,只令人觉得刺眼恐怖。暖色冷用,喜色悲用,他把思想感情融入了景物描绘的色彩之中,再借景物和色彩来折射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说“境由心造”“色由心造”,色彩本来不会说话也不包含什么思想情感,但我们的作家鲁迅却赋予他说话和思想的能力。
如《药》中就有一团“小小的红色”在乌蓝的天空下显得那样触目惊心。华老栓这个小市民是社会把他挤压成一个怯懦之人,所以刽子手大喝一声“喂!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时,华老栓吓得交了钱“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里的红色意象具有了动感: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别说华老栓怕,读者看到这里也会毛骨悚然,要出一身冷汗。
如果说《药》里红色所具有的动感已经深深震撼了我们,那么读了《死火》中对冻在冰谷中的死火的描写,恐怕要感觉连血液都冻了起来了:
我忽然坠在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冰冻的死火已经是前无古人的想象,而安排这死火在冰谷中,与冰谷构成“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的冰火世界,实在是蔚为壮观。红与白,冷与热,天性的动和凝固的静,怪诞离奇的意象和真切感人的感受,这一切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
四.小结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自然会留下时代的烙印。鲁迅作品对于深重色调的倾斜,负荷着黑暗时代的重压,这必然使鲁迅作品的基调成了深重的黑白。
物象所体现的色彩是客观的,但人对色彩的感觉就带有了主观性。色彩与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又受一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个性气质的影响。语言中的色彩词在特定的条件下长期运用之后,便获得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例如黑色,既是大礼服的颜色,也是丧服的颜色;绿色,令人想到青春,也让人想到暴力;蓝色,既可以是和平安宁,也可以是冷酷无情;红色,既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血腥;白色,既可以是纯洁,也可能是死亡。“色彩词具有符号象征性和情感象征性。”这就使作家在作品中能灵活多变地运用色彩词表达特定的情感和独特的心境。而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悲天悯人的性格,使他在观照世间万物的时候,即看到了热烈的色彩,也更多的是看到了色彩的消极象征意义,向黑暗的现实展现出一副冷冰冰的笑脸。
参考资料:
[1]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鲁迅. 鲁迅杂文全集[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鲁迅. 鲁迅散文全编[M]. 南宁:漓江出版社,1999.
[4]鲁迅. 鲁迅选集·书信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5]鲁迅. 两地书全编[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6]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李荣启.文学修辞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白焕玲,教师,现居河南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