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33

[ 马慧 文选 ]   

《拯救溺水的鱼》里的情感拯救

◇ 马慧

  内容摘要:谭恩美作品《拯救溺水的鱼》中的人物历尽人际间的感情纠葛、变化、升华,被拯救的是人与人之间各个维度的人性情感。从文学伦理学思想话语体系解读,该文本宽泛关注探讨了除了两性之爱之外的亲情、友情等多重维度的人间大爱,着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从相互隔阂、对立到理解、认同,最终形成深挚情感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情感拯救 文学伦理学批评 疏离
  
  一.前言
  
  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访问时,谈到读者喜欢读她的小说,是因为她小说中的深厚而丰富的人性、真诚而深厚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她的力作《拯救溺水的鱼》亦不例外。该书讲述的是十二名美国游客从美国旧金山经云南丽江至兰那古国旅游,行程中遭遇了文化冲突、土著绑架、异境生存等问题,历经苦难艰险,最终被成功援救,逃离困境。
  作品的书名源自文本中一个关于拯救溺水之鱼的寓言故事,讲述所谓慈悲人士为了拯救被淹死的鱼,把鱼打捞上岸,实际上加速了鱼的死亡。这个故事里的拯救是不乏讽喻意味的,而笔者觉得拯救一词于谭恩美的创作意图来看更有深意。文中人物一路行来,历尽人际间的感情纠葛、变化、升华,被拯救的岂止溺水的鱼,更有人与人之间各个维度的人性情感。对《拯救溺水的鱼》中两性关系的研究不少,但从其他伦理维度分析谭恩美对人性情感的演绎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将从亲情、友情的角度解读谭恩美对人性情感变化历程的感悟与诠释。
  
  二.拯救亲情:从疏离至深情
  
  从《喜福会》到《接骨师之女》,母女情是谭恩美作品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架。《拯救溺水的鱼》表面上似乎揭示的主题是异域探险、文化冲突,脱离了她作品中惯有的母女情主线。也有研究者指出谭恩美从未摈弃过自己钟爱的写作路线,只是换了更隐晦的手法,依旧承袭她一贯的风格。该书的中文译者蔡骏就评论道,和其他作品一脉相承,该文本中仍然有一明一暗两条母女情线索,明线是对朱玛琳母女间情感的倾情描述,暗线是幽灵叙述者陈璧璧对生母的追忆回顾。
  朱玛琳母女的关系变化无疑是该文本中谭恩美的情感书写的重头戏。朱玛琳本来与女儿相依为命,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在她们旅途中朱玛琳的追求者柏哈利的出现打破了母女间的亲密无间。女儿用日渐冷淡的眼神审视着母亲与陌生男人的亲昵,内心不但排斥陌生的情感入侵者,对母亲也渐生罅隙。朱玛琳意识到女儿情感的微妙变化,极力保持自己和柏哈利的距离,甚至刻意讨好奉迎女儿,试图挽回女儿的心,可还是感觉到两人的感情越来越疏远,女儿不再一如往日的乖巧可人。母女情感陷入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她们陷入丛林后,女儿染上了严重的疟疾,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曾经疏离的骨肉亲情完全迸发。母亲心急如焚,痛苦不已。她衣不解带的照顾女儿,终于把女儿从死神身边拉回来。母女连心,病中的女儿深深感受到母亲的爱,病愈后她理解了母亲的情感抉择,从心里接纳了柏哈利。在她们被解救出丛林后,母女俩与柏哈利组成了新的家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除了母女情外,谭恩美还讲述了莫非父子间由疏离至深情的情感升华过程。因为一直与前妻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莫非与儿子的关系缺乏普通父子间的亲热和睦。然而当儿子在丛林中濒临死亡时,莫非才感到儿子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疟疾使儿子浑身颤抖时,莫非觉得自己的牙齿和头骨仿佛都被粉碎了,悔恨自己把儿子带入这次危险之旅的自责深深包围着他,几乎把他的心都撕碎了。他向自己发誓一定要救儿子,他做到了。他不但挽救了儿子的生命,更拯救了父子亲情,认同理解了彼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
  
  三.拯救友情:从淡漠至亲密
  
  该文的另一条情感主线是友情,谭恩美在男孩鲁珀特和女孩埃斯米身上投射了她对美好友情的纯真向往。这两个孩子在旅途开始的时候毫不相干、互不理睬,年轻的心都骄傲的维护着自己的领地,严防任何人的踏入。因为两人的生命先后遭到疟疾的威胁,他们的友谊之花也在与疾病共同斗争的同病相怜中悄然绽放。鲁珀特比埃斯米恢复的稍早一些,但他看到这个可怜的小姑娘还在不省人事,遭受着疾病的痛苦煎熬的时候,他心里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觉得自己有义务鼓励她度过难关,帮助她好起来。他对她表现出一种兄长般的关心,照顾她、给她鼓劲、为她祈祷。除了母爱,这份关切与牵挂也成为她能完全康复的动力,因为这个男孩无邪的情谊在她心中填满了希望,使她向往未来。两个孩子病好了,也植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丛林里相依为伴,欢笑嬉戏着,用年轻的心彼此温暖,共同抵抗对未来之路茫然无知、可能永远陷身丛林的恐惧。
  和这对可爱的孩子一样,其他的旅游团成员们也在同生死、共进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陷入困境之前,现代社会的人情淡漠让他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厚厚的壳,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裹起来、防备来自他人的伤害。在旅途中虽然也有互相帮助,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关注、出现不利状况时对别人的颇有微词。而真正陷入绝境,生命堪忧时,他们意识到他们身处同一条船上,必须齐心协力才有可能逃出生天。他们尽释前嫌,彼此相亲相爱、扶持互助,终于赢得生还的机会。他们逃出险境后,对这次危难给予他们的友情倍感珍惜,决定以后要亲如一家,约定每年感恩节及每个月都要聚会一次,庆祝重生,更维系命运对他们的意外厚赠——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
  旅行团成员除了团内成员的友情外,与当地的部落族人也从开始的相互对立转变为相知相惜、和谐共处。这群来自西方繁华世界的美国人,来到陌生的东方古国,对东方人他们全然不了解,自幼接受的西方教育甚至让他们从骨子里误解、蔑视、恐惧来自另外一种文明,另外一个种族的,在外形、思想形态、生活习惯上与他们迥然相异的东方人。由于男孩鲁珀特被兰那古国“无名之地”的部落族人误认为是来拯救这些族人的小白哥,他们才被引入“无名之地”,差点葬身于此。初入“无名之地”的几天,他们紧张不安,急切地想离开这片可怕的丛林。而后,与这些族人相处愈久,他们对族人愈加同情,来自两个世界的人也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友情。当地族人倾其所有,款待客人,特别是在他们染上重疾时,更悉心帮助他们。旅游团成员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脱离险境,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救助这些族人摆脱国王军队对他们的迫害。例如,马赛夫人和她的妹妹用录像表现了部落的伤残情况,以及幸存者的无辜善良,真实记录述说了部落的悲惨命运和国王军队的残暴迫害。这些美国人希望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同情和帮助,而是实质性的拯救,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他们成功了,成功地被印度政府从“无名之地”解救出去,并缔结了深情厚谊。两个群体的人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但被拯救的更有跨越种族、国界的人世间最真挚最博大的情感。在这个层面上,情感的拯救真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四.结语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外国文学研究中伦理道德价值缺位的弊端,引入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自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文本中的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现。以文学伦理学思想话语体系解读《拯救溺水的鱼》,笔者发现,正如文本中写道的“繁星点点,宇宙无穷,最伟大的就是爱”,除了两性之爱,该文本宽泛关注的还有亲情、友情等多重维度的人间大爱,着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从相互隔阂、对立到理解、认同,最终形成深挚情感的渐进过程。
  谭恩美自己评价《拯救溺水的鱼》表达了她对生活与苦难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远离尔虞我诈的世俗纷争,旅途的旖旎风光使文中人物有了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生活体验,激起他们的人性本善,也许是异境遇险的困窘唤醒了他们生命中的原始本能,焕发了人性情感的复苏,使他们得到了情感与生命的回归。感谢谭恩美在《拯救溺水的鱼》对人性情感的深刻领悟与挖掘,她对人性情感的全心演绎使读者在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现代社会,倍感温暖。
  
  马慧,女,昆明学院讲师。

《拯救溺水的鱼》里的情感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