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营造朗读的气氛,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朗读 诗歌教学 要求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瑰丽无比,华光四溢。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早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孟时代,就有“不学《诗》,无以言”之说。《诗经》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文人在思想上的启迪与写作上的引领颇为深刻。从先秦文学直至唐诗宋词,诗歌让华夏民族的精神处于最前卫,推动了时代的前进。然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关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却很少。作为一名从事基层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深切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朗读教学。
从大力提倡诵读经典诗歌着手,通过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情感、语言、节奏、音乐之美,由此开启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然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写诗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并不是只靠口头传诵下来的,绝不能仅仅希望学生了解或会读诗歌就可以了,而是要“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性色彩。由此观之,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营造朗读的气氛,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初读时以读准字音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基本目标,再读时就要强调学生感悟了,要把握其节奏及感情,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总之,在学习诗歌时,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同时在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文章的优美文辞;在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要让学生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刘德堂,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