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这种崇高、无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更不是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自然产生相应的爱。当今,独生子女的爱心缺失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成为幼儿期情感教育的焦点。作为人类的启蒙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唤起孩子内心爱的情感,把爱的种播进孩子的心田,培养孩子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呢?
一.精心创造爱心教育的环境,选择爱心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是爱心启蒙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时,首先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施以良好的影响。首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有爱心,成人的爱抚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家庭里,幼儿能够得到家长、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使幼儿感到安全、满足,并为幼儿各种积极地活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的爱成为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幼儿,这不仅是作为人的道德要求,更是作为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是面向所有幼儿的爱,不偏爱、不忽视任何一个幼儿。同时,又是有要求的爱,是爱与要求的辩证统一。各年龄段幼儿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选择最适宜的爱心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培育。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对环境陌生,难免产生不安心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们可开展“热爱幼儿赛妈妈”“热爱同伴”的主题活动,老师多抱抱孩子、互相交流,认识班级里的小朋友,引导大家一起玩;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消除陌生感,让幼儿熟悉幼儿园,喜欢幼儿园。使幼儿在陌生环境中能够较快产生积极的情感。
中班时,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空间,增加有关爱心教育的内容,可选择“老师您辛苦了”、“清洁工人谢谢您”等主题内容,以讲故事、朗诵儿歌、看动画片、参观等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劳动者的伟大,懂得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宁、幸福的道理,由此激发幼儿要敬爱他们,建立起爱护他们劳动成果的积极情感。
大班时,幼儿的社会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厚,我们以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选择“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等意义更加深远的主题内容,在教育中以“家乡丰富的资源、文化遗产等为切入点,让幼儿享受自然美景、感受民间文化,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开展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
开展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虽然只是一元、二元钱,但通过园内精心的组织,让幼儿看图片、教师讲解、教师带头捐款等形式,最后小投入取得了大回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开展在“三八”节、敬老节等节日里,让幼儿做一样礼物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激发幼儿爱父母、爱亲人的高尚情感。
三.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爱心情感
幼儿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其余时间接触的就是家庭成员了,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把握住一个字“度”,不能溺爱过了头,一味的给予孩子很多的爱,而忽视了让孩子也学会关爱别人,如:孩子给父母东西吃、送礼物时,大多数家长都是心疼孩子拒绝接受,并说:“留给你吃”、“给你用”,久而久之,孩子认为接受别人给予爱是理所当然的,形成只求索取,忘记了回报。家长既要给予幼儿感恩的机会,要有意创设环境让幼儿提高理性认识。
四.日常生活中的爱心培育
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平常的、非常熟悉的、真实的事件随时都在发生,如:小朋友摔倒了、生病了、老师嗓子哑了、妈妈手割破了等等,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大好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情境来培养并强化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如果老师能抓住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等于随时随地在为幼儿提供做出友善、助人行为的实践机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幼儿的爱心就会得到不断强化、巩固,形成稳定的品质。
刘建琴,教师,现居甘肃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