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22

[ 雷丹 文选 ]   

教学中应多关注细节

◇ 雷丹

  内容摘要: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细节 开掘
  
  在课改进一步推进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只有观注细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之,一个粗心的教师,是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使学生有效快捷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
  
  一.关注细节,养成好习惯
  
  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细节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小问题,而是在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对他们的书写给予科学的、规范的要求,并严格训练。结合初中学生开始追求美化自身的特点,我抓住了每一个细节,通过演板,作文评改,小组活动等,树立先进典型,提示后进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美,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追求美。在自觉追求美得过程中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二.关注细节,创造学习亮点
  
  著名特级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就是对细节的处理。
  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应细致研读文本,积极地创造条件,抓住细微之处,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争论、融合、提升,让学生在真正自我思考中,实现与文本对话。
  例如在教学《隆中对》一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课件出示对诸葛亮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有的学生认为不需大段描写,认为这是古人惯用的铺陈手段。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辩论,小辩手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就是这样一个细小的环节,却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了碰撞,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而我则通过这一描写引入课文主旨,经过前后对照,从而促进了后面内容的学习,更深入领悟了文章主旨。
  
  三.关注细节,引导个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在《荷塘月色》的分析课上,讨论朱自清此时的心理感受,同学们提出了是社会的原因,或许是家庭的,更有同学提出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表达出了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细节,让这一刻凝固,让这一刻绽放学生的独特的思维火花。
  这些细节,在文本应该不会少见。我们应该用爱心和宽容去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否则只会扼杀学生个性,造成师生情感的疏远,。
  
  四.关注细节,培养学习动力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个体,可以说两个学生就是“千差万别”学习中,有人形象思维发达,他的学习生动活泼;而有人抽象思维发达,他的学习条理清楚。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留给他们广阔的时空,让他们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不断养成他们个性的学习方式。
  注重他们的学习细节,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一定给予积极的肯定。由此,一定会有更多学生能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大胆地去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一次次成功的累积中,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让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效,以提升个性学习的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偶然地发现了很多内向、自卑的孩子,在我的不经意的细心中感到了一丝被赞赏的快乐,他们也愿意主动地和我接近。正如作家冯骥才《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关注细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自己不断细心研读文本 用心思考,不断成长,让我受益匪浅。
  
  雷丹,教师,现居湖北黄陂。

教学中应多关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