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592

[ 李婷 文选 ]   

普通话教学改革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

◇ 李婷

  内容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课程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从业能力起到支撑和夯实作用。实现普通话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形成新的职业口语领域,以及将口语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将为新形势课程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普通话 改革 高职 职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融含在普通话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在改革中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其中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就是改革中凸显的一个新视角。
  
  一.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缺失与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现状
  
  普通话课程教学的误区,总而言之无非是受院校重专轻文、任意压缩或删减的大方向影响,课程总是被忽略,在许多院校面临生存的危机。这种观念又错误使学生也只注重短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不考虑个体的长远发展,将专业课与文化课本末倒置。高职人才除了应具备特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外,也必须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的强化,忽视了学生适应社会及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造成个体素质中的某些缺失。
  高职学习阶段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个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个重要环节中,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不仅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近几年来,对企业希望招聘的毕业生需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的调查显示,沟通与交流能力均超过70%。而在招聘中,绝大多数企业也将面谈作为一种极重要的择人手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针对性特征的教育类型,必须注重提升个体的职业素质,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获得职业资格或能力。在我国的许多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中都涉及了语言能力的考核,有的甚至将语言水平列为报考条件之一。普通话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切境交谈,能够在一般的口语交际语境中根据需要谈话或讲话,表达得体,语态自然大方,能适应现代社会交际人才构建及转岗应聘或提职的需要。
  
  二.普通话教学改革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课程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普通话课程不仅是提高素质的基础课程,也直接培养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岗位通用技能,如口头表达、交际能力等。其培养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对学生后续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学习能力是一种发展性的能力。普通话课程培养的通用技能不仅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直接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发展能力。由此普通话近期的效用主要是培养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远程效用实际主要是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夯实,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中应对职业转换的奠基作用。
  (一)普通话课程的内涵与特性
  普通话课程属于文化基础课的范畴,其特性是普通话课程培养的技能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联系,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际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应考虑到普通话课程既是独立的学科,同时也必须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注意探索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性与通用性之间找到更多的重合点,更好地为学生整体职业能力提升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应该是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支撑作用的实用取向。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应仅拘于传统的圄见,而应扩充到涵盖职业、职场常用语的范围,切实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要求。另外,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应仅限于普通话课程中,在许多专业课教学中也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讨论等课堂活动中多设计学生口头表达的因素与行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对职业能力的支撑作用
  高职的人才培养既要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利益存在和发展要求。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所以职业院校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培养学生应对整个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多次转岗和企业自身升级、设备更新等问题,提高学生在各种岗位上的语言能力的普适性。
  职业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话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隐因素,其所培养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无疑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作为顺利实现日常交往及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口语表达的学习还具备教育作用。语言学习中自律、自省习惯的培养,对提升语言修养能起到内修素质外修技能的双重作用。语言作为社交的工具,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杠杆,语言的规范还能促进个体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因此普通话课程的学习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难以估量的支撑作用。
  (三)对从业能力的夯实作用
  语言在客观上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是人的整体素质中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口语能力的强弱,在这个信息时代,更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外在表现。普通话课程中的人文因素的涵括能强化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作风等隐性素养。这些隐性素养中诸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是学生在职场中持续发展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拥有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员工,从小处而言,他能够较好地深入自己的工作团队,充分展示个人才能;从大处而言,他可以凭借与管理层和同事层的沟通优势,提升个人竞争力,提升个人地位,更好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目标。个人发展是每一个学生都关注的事,在语言培养中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锤炼语言的重要手段。因此,普通话是高职学生谋取职业、进入社会的必备工具,同时又对学生的从业能力起夯实作用。
  
  三.深化普通话课程改革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趋势探究
  
  (一)融交流能力与专业用语为一体,彰显职业口语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具有突出的职业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与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知识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其表现总是结构性的有机统一体。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中,职业领域要求从业人员能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语言能力也必须切合对接。因语言在不同环境的用处可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变体。例如与从事的行业、职业或工作有关的称之为专业用语。普通话课程有关内容与专业用语相结合,能形成以语言为特色的职业口语。在推广普通话,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与专业口语相结合,语言教学上利用专业口语的特点,既注重语音训练的基础性,又充分关注专业领域语言的专业性特征,在教学上将二者结合,形成职业口语的特色。
  (二)融口语表达的学于专业技能的做中,实现职业能力提升。
  众所周知,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体系。然而其中较为突出而核心的专业能力总是会因为岗位或行业的特色而形成相应的模式,与这种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相适应的是各具特色的口语,如酒店接待程序中的礼貌用语等。因而口语表达的培养可以借助专业技能的环境。语言课要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过程与要求,借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进行教学渗透,努力营造职业情境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利用景点讲解,营销专业中利用产品介绍等,让学生在职业场景中体会和接受语言训练,养成职业用语的责任与意识。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和普通话等课程传授的人文知识的共同熏陶和教化作用下,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深入和持久,实现其职业能力快速而有效地提升。
  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在于职业能力的高低。而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其核心是职业竞争力的形成。职业竞争力必须是综合素质提高的结果。然而诸多院校在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却忽略了专业能力之下基础能力的夯实。作为培养院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主动调整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协调与适应,突出特色的同时,利用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或从业面。
  
  参考文献:
  [1]黄朝川 石爱民,高职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构建、作用与思考,职教论坛[J],2009-05
   [2]鄂亚彬,如何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学刊[J],2009-07
   [3]齐丹 王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广西教育[J],2010-30
   [4]刘晓玲,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J],2010-10
   [5]周天沛,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研究[J],2010-10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9B246)研究成果。】
  
  李婷,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文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普通话教学改革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