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关键词:诗文 情与景 关系
古代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讲的就是文学的抒情性。而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的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绝不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
先景后情 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茅盾《雾》的片段: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杀一切的雾!
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象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雾》中借雾的茫茫的特征,来反映茅盾当时沉重的思想情绪,“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阴影。大革命失败后,当时有部分人,深感白色恐怖的压迫,渴望着新的生路,但一时又为某些现象所迷惑,感到周身茫茫一片,难以辨清继续奋发的方向,于是产生了烦闷与悲伤的情绪。作者这股情绪,受到了自然景物的激发,便借着雾景曲折地吐露出来了。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情先行,所以接着作者笔下的景都是这种情感的折射。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结尾以采莲景作结,在景中表现作者思乡的哀愁,呼应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融情于景 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故都秋景总体特征是清、静、悲凉。其实这也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传达。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勾勒出一幅幅凄清的秋景图。例如在秋花秋草图中,牵牛花、秋草是作者心造的秋景。红色是暖色调,适于表现兴奋、快乐的情绪,所以淡红色的牵牛花被作者列为下等。蓝、白、紫黑是冷色调,适于表现忧郁、悲凉等感情,正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但紫黑色过于浓烈,不如淡淡的蓝色或白色更能适合淡淡的哀愁,所以作者选中了“蓝朵”。
作者还喜欢疏疏落落、尖细而长的秋草,因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适合落寂的秋情。在作者笔下萧索的秋景和落寂的秋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往往有两种情况:
以乐景写乐情。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机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之情。
以哀景写哀情。鲁迅《故乡》中有一段描写:“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已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着力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情景反衬
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作品中,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美好气氛之间的矛盾,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往往也有两种情况:
以乐景写哀情。贾至《春思二首﹙其二﹚》:“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首句已经用嫩黄、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写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前两句里诗人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以哀景写乐情。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雪霏霏,冰天裂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是用来反衬豪情,那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能产生出“意境”,这也是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说的是诗文画相通的规律。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文时,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胡莹,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