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性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物性格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们给拉萨尔、敏·考茨基、哈克奈斯的书信中,集中提出了现实主义、典型性、倾向性等创作原则,既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又对我国文坛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物性格理论 现实主义 典型性 倾向性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的灵魂导师,其卓越贡献既在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同时又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文学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正确地认识到了文学的本质,指出文学不是理念和心灵的臆造物,而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品。而在文学创作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了现实主义等文学创作理论,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性格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灵魂,是小说戏剧等创作艺术美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物性格的论述可以说堪称经典,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给拉萨尔、哈克奈斯以及敏·考茨基的信来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物性格理论中的现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等基本原则。
一.《致斐·拉萨尔》的现实主义人物理论
恩格斯在他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①。这是他第一次把“现实主义”在这一范畴运用于文艺批评,并且作为文艺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提倡。马克思、恩格斯给拉萨尔信中的现实主义理论的首要内容是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建议他注意和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②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地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③拉萨尔的《济金根》中,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同时他将作品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此外他还忽视艺术思维的感情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马克思、恩格斯把莎士比亚和席勒加以对比,目的是要求文艺创作要广泛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了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化刻画的概念化倾向。基于对《济金根》人物描写的分析,马克思作了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殊的东西,而这是由于你对席勒的偏爱造成的。”④恩格斯阐释了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原则,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应该通过现实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而不应该通过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议论和说教加以表现。此外恩格斯还主张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要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在表现人物怎样做上,还应注意把人物同环境联系起来,注意把他们放到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加以描写,这是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现实主义的人物刻画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采取对比手法。正如恩格斯所说:“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⑤为此,他提醒拉萨尔,不要局限古代人的性格描写手法,而应该向莎士比亚学习。
二.《致敏·考茨基》艺术典型和倾向性理论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⑥塑造典型的过程,就是把许多单个人身上的富有特性的东西集中起来,概括到一个人物身上,这样就形成了艺术典型。作为典型形象,它决不是某种抽象观念的形象体现,也决不是某种抽象性的类型的化身,而是一个体现了某种现代性、普遍性的单个人。恩格斯在这封信中认为塑造典型必须从生活出发,同时又必须是“有代表性的性格”。敏·考茨基《旧人和新人》中的艺术典型都是从生活中走出来,恩格斯赞扬了女作家对维也纳社交界、对奥地利农民和盐矿工人的惊人的生动描写,但同时批评敏·考茨基:“如果作者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那总是不好的”⑦,这种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过分的偏爱,往往带来人物塑造中的主观随意性,而建立在这种随意性上的所谓的理性化,必然会使人物失去独立的个性,而使人物变成按作者主观意志言行的傀儡。恩格斯在这封信中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里是说典型有个别性、特殊性,同时又有代表性、普遍性。典型人物应该具有阶级和时代的特征,应该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人物所属阶级的某些本质方面。
要描写好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恩格斯称赞敏·考茨基小说中对盐场工人生活的描写很出色,对维也纳社交界的描写大部分也是很好的。这里显然已经涉及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萌芽,到了恩格斯给哈克奈斯写信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塑造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主张。恩格斯指出只有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正确和富有特色地塑造,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物所处时代的中的典型性,从而就突出了其典型性格。恩格斯在给敏·考茨基的信中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⑧,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恩格斯他既反对削弱文艺的倾向性,又反对作者把人物性格的倾向性特别指点出来,而是主张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即主张把革命的倾向性寓于生活的真实性描写中,让读者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三.《致玛·哈克奈斯》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信给哈克奈斯就她的《城市姑娘》这部小说进行评论,并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重要理论。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首先赞扬了女作家的现实主义勇气,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的倾向,提出并力图回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敢于揭露和描写现实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敢于标榜现实主义。但之后他又补充到:“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的”,这也就是说环境和人物的典型性要反映环境和人物的某些本质方面,要表现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反映本质和规律性的程度不同,就有了典型性的够与不够、充分与不充分。
恩格斯不仅要求环境的典型性,而且他也要求人物的典型性,要求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真实性。他对性格的要求是,既要是一个“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有反映他所隶属的阶级、阶层的某些本质方面,对典型人物来说,形象地、本质地反映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就是他的典型环境。《城市姑娘》中,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特别是女主人公耐丽的性格,恩格斯认为是够典型的,“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的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主要人物一定要成为一定阶级和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要求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里,而是从那个把他们浮在上面的潮流里汲取出来。因此看来,典型性格的形成是无法脱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环境的,而典型性格也正是基于这两方面才得以成功塑造。可以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衡量一个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个维度,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许多作家根据这项基本原则,成功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典型,这些既促进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深入理解,而且时至今日对我国文坛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版.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版.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版.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19页
⑥《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274页
⑦同上
⑧《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7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著.刘潇然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马列文论导读》.陆贵山、周忠厚主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4]《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马绍孟等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1985.
[5]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王颖,涂芊,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