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66

[ 吴胜坚 文选 ]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 吴胜坚

  自古至今,凡师中之秀,凡受人尊敬之师,无不是孜孜以求的学者,似蜜蜂采蜜。先有采百花之粉的功夫,才有蜜汁的甘美。一个精彩的45分钟,需要有十个、百个45分钟的准备;一篇百字的短文,需万字的笔记做基础。正是几年几十年的留心着力和勤奋学习,师中之秀们才有了一个个精彩的45分钟,三尺讲台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由此看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个勤学不止,永远进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职业。如此对待自己的职业,如此从事这一职业,才能干好这个职业,也才能享受到其它职业所享受不到的快乐。笔者本不灵气,但得益于勤学,略有几点教师应勤学的感悟,愿与同仁共议共勉。
  教师勤学——职业所需。当今学生,早期教育好,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且不说大学生,也不说中学生,就是天真的,小学生也不可小视,那一个个看似幼稚的“小脑瓜”中可提出许多令大学生愕然的“为什么”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教师虽不求个个圆满回答,但至少不能一问三不知。更不能导之以谬。这样的标准不能算高吧。但即使如此,如不博览群书,勤学积累,恐怕也难以达到。另外,为师者永葆进取之心。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常影响学生终身。“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勤奋之师出勤奋之徒。为师者既从师业,就应努力学习,勤于耕耘,这是职业所需,不可不思。
  教师勤学——形势所追。今日之形势。确有逼人之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变短。一劳永逸的做法已为形势所不允许,自以为有“一桶水”不愁倒不出“一杯水”的观点已被形势打破,所谓的“一桶水”会因不进而退成为“半桶”,或因知识更新成为“过时之水”。古人云:“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着力。”在今天的形势下,尤其如此。教师似逆水之舟,须奋力摇橹方可前进。为师者不可没有这样的危机感,应常怀此忧患,从而自警自强。
  教师勤学——防老之必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教师不可不察。年轻教师身强力壮,精力充沛,自然能以勤补拙,人一能之,我十能之。反复操练不厌其烦,似乎效果无异。但人生易老,青春易逝,如不注重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不注重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那么到临退之时未必能“宝刀不老”,稳操胜券。无奈只忆“当年勇”,岂不悲哉?
  老师勤学——苦中有乐。试想,为师者若不学习研究。只是照本宣科,或一份教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似驴拉磨,岂有不烦之理?而那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教师。似攀山眺望,步步登高,步步穷目,无限风光,无限情趣在每一步的登高之中,每高一步都可摘到知识的仙果,饮到鲜美的甘露,其味津津,其趣洋洋。教师探索之乐迁至课堂,更是另有一番情趣。无疑处生疑,有疑处释疑,教师导航引路“指点江山”,不断地把学生从山重水复引向柳暗花明,学生趣浓,迷而忘返时。唯恐聆听不周,不知铃声即响,师生一堂似共进美餐,上课成了师生共同的享受。
  教师勤学——天宽地阔。教师应学的东西,可谓多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能用十几种方式来表达,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都须为师者去认真探索;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有思维、有个性的人,年轻的教育学家魏书生称他们“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有阳光、有大海、有高山、有平原”、“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学海无涯,涉浅得鱼虾,涉深得蛟龙,钻得深,研得透,便可领略艺术和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也就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那将是一个教育家的胸怀独有的境界,再也无教书匠之苦楚。
  俯瞰全球,竞争激烈,提高国民素质已是世界性的口号。循规蹈矩已难站稳三尺讲台。一些有所作为的教师已慧眼审势,捷足先行,“愉快教育”、“艺术教育”、“特色教育”、“成功教育”……似出墙红杏。愿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勤奋学习和不断探索中,主动由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共同迎来素质的满园春色。
  
  吴胜坚,贵州石阡中学教师。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