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41

[ 吴弈凡 文选 ]   

《海边的卡夫卡》的神话原型探究

◇ 吴弈凡

内容摘要:作为日本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原型,生动地讲述了十五岁少年寻求成长的过程。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体悟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意图,更能发掘出其中隐含的意义,展现作者对自由、孤独等的理解。 关键词:海边的卡夫卡 神话原型 俄狄浦斯王 神话原型批评又称为神话批评或者原型批评,属于心理学分析流派。原型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以及各种意象之后暗含着某种基本的形式——原型,这种原型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影响作者,并直接投射于作品之中。 集体无意识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是个人潜意识下隐藏得更深的一种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涵则是“原始意象”,其实质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反复从事活动的同一经验,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意念、张力的心理碎片。他又进一步在原始意象中概括出“模式”、“图式”、“结构”,称之为“原型”。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他指出:“原始意象即原型。无论是神怪,是人,还是一个过程,都是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地方,也会有这种形象。因此,它基本上是神话的形象。我们再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类意象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的痕迹”。原型就像人类拥有的共同“灵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常常通过我们的叙述、梦境、宗教信仰以及幻想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文学作品与原型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神话原型批评是一种有着极强人类意识的批评方法,从人类潜意识入手,通过对作品的系统研究,探索出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它将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意志空间进行研究,具有宏观性的特征,虽然在微观结构方面有所忽视,但是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它的出现结束了“新批评”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但是六十年代之后,由于其机械化,忽视作家具体情况等明显的局限性有所衰弱。要保持其生机,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其理论的相关价值,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考虑到诸如作家的个体差异性的微观问题。 《海边的卡夫卡》2002年秋在日本刊行,受到广泛好评。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个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父亲的诅咒成长成“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1]的故事。作者试图传递出对自由、孤独以及沟通的理解。他一直希望将自己变得自由,即使不能使身体达到,也要使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或者说是将自由意志独立于肉体之外。另外他认为人生基本是孤独的。正如十五岁的少年卡夫卡,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与姐姐分离,在学校被视为异类。但是正是通过孤独达成沟通,因此,在之后他在独自旅行中遇见了姐姐樱花,遇见了帮助他的大岛,还遇见了最后指引他以方向的母亲佐伯。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和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文章的结构与俄狄浦斯王中说出诅咒,逃避诅咒,应验诅咒都十分相近。此外,主要人物的精神意志也在俄狄浦斯王之上进行了适当的发展。 在俄狄浦斯王之中所突出的有人类与命运的抗争,人类对于人的追求。表现在俄狄浦斯得知他将弑父娶母的诅咒之后,远离自己的国家,试图逃避命运,在得知自己真的践行了诅咒,杀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交合之后,悲愤地刺瞎了双眼并自我流放。另外在故事结构上,俄狄浦斯经历了知晓诅咒、逃避诅咒、践行诅咒、自我救赎的过程。这不单是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也是个体寻找人的意义的过程。 首先,《俄狄浦斯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海边的卡夫卡提供了原型。少年田村卡夫卡突破命运寻求成长的过程是以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为原型的。在俄狄浦斯王中,先王拉伊俄斯为了逃避阿波罗的诅咒,将亲生儿子用铁钉刺穿脚踝,并交由牧人处死。但是牧人并未照做,而是交给科任托斯国王抚养。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在神殿前得到自己将杀父弑母的预言,心里悲伤愧疚,为了避免诅咒应验决定远离国家。不巧在路途中与一位老人发生争执把老人打死,而这位老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卡夫卡同样是在幼时就被母亲抛弃,受到父亲的冷落,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从父亲那得知诅咒之后就默默地准备着,等时机一到就离家出走以逃避诅咒。但是在离家的第八个晚上突然失去知觉,再醒来之后左肩剧痛,T-shirt上有一块血迹。在完全不知晓的状况上,他杀死自己的父亲。如俄狄浦斯一样,虽然父亲抛弃了自己,仍旧不愿意伤及亲身父亲。并且做出努力,希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俄狄浦斯因为成功地回答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解救了忒拜城民,被推为国王,并理所当然地与先后自己的母亲结合。而卡夫卡也是在莫名的指引下来到了图书馆,见到了佐伯,住在了佐伯年轻时住的房间里,在夜晚与无知觉的佐伯交合。他们二者与母亲的交合都是被命运趋使的结果,并非出于本意。当得知自己犯下这样的罪行之后,他们都是羞愧、痛苦的。但是村上春树在人物上进行了有益的发挥,由于出于现代,少年与俄狄浦斯的境遇也有所差异,俄狄浦斯作为一国国王,只有通过对自己的放逐才能得到救赎,而卡夫卡该做的则是在母亲的指引下重新回到少年成长的轨道上,让一切回归到正常。 母亲佐伯则是以伊俄卡斯忒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在俄狄浦斯王中王后也抛弃了儿子,在先王死后嫁给新国王,但是她为了保住自己的王后的位子并没有说出新国王就是自己儿子的实情。最终当实情被揭露出来后,她羞愧无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悬梁自尽。在村上的作品中佐伯以伊俄斯忒为原型,同样是抛弃自己的儿子,之后在知晓的状况下与自己的儿子交合。在最后认识到自己当年想逆转客观规律打开时空之门的行为是错误的。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错误。在这两个故事之中,母亲都是有罪的,她们由于自身不正确的欲望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佐伯最后的做法体现出村上潜意识里对母亲更深的认可感以及依赖感。即使作为犯错的人,在最后也能认识到,并且做出补救,最后成为挽救儿子指引儿子的人。 在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描述上面,我们都不难发现人类对于力量的崇拜,表现在卡夫卡从小注意对身上每块肌肉的锻炼,即使在离家出走的后,定期定量的锻炼也是他的必修课。另外,俄狄浦斯也被描述成是健壮且聪明的人。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对力量就有着崇拜之情,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另外还体现出人类的原罪观与本罪观。在这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生而受到诅咒,也就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于是注定要受到煎熬与惩罚。两位母亲也因为本罪被认为理所应当地受到惩罚。 其次,田村卡夫卡挣脱命运的过程与俄狄浦斯寻求人的过程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小说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少年卡夫卡的离家出走,另一条是四十年前突然昏睡事件中的中田君寻找入口的过程。在小说最后两条平行线索终于交合为一条,揭示出引发两条线索的原因。其中少年卡夫卡离家出走的经历这条线是以俄狄浦斯的经历为原型的。少年卡夫卡为逃避诅咒离开家,却在无意识中杀害父亲,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与母亲交合,而俄狄浦斯也经历了逃避、践行、救赎这样的过程。这体现出在人类的俄潜意识内存在着这样一种叙述形式。这样的形式是人类在叙述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使用的,被弗莱称为是“单一神化结构”。 《海边的卡夫卡》充满着奇异的想象力,以及层层的隐喻。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命运、自由的诸多思考。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仅仅停留在对表层故事的解读是不够。我们应该透过小说与神话之间暗含的关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图。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鼓励人们寻求灵魂真正的自由。并且要正确对待孤独与沟通。俄狄浦斯王作为原型,为作者在小说的人物塑造,结构关系的处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2]刘利国著:《插图本日本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日]小森阳一著,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 [4][瑞士]荣格著,[美]赫尔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8年。 [5]张隆溪:《20世纪文学评论》,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6]魏大海著:《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 [7]陈静梅:《艾略特<荒原>神话原型批评》,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 吴弈凡,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海边的卡夫卡》的神话原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