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19

[ 于永妍 文选 ]   

《沙女》所体现出的生存方式分析

◇ 于永妍

内容摘要:《沙女》是日本战后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同时被认为是日本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安部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反思和理解。一方面是看似疯狂不合逻辑的虚构的沙洞中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现代人所谓的先进社会,将二者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在经济与政治上的根本一致性。 关键词:《沙女》 沙洞 现代人 生存方式 《沙女》是日本战后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日本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中飘溢着荒诞的后现代感。作品讲的是一个叫做仁木顺平的昆虫爱好者在去郊外采集昆虫的过程中,不慎闯入与沙共存亡的部落当中,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封闭在沙洞中无法脱身,在经历了几度逃亡失败之后,最终以自己的意愿选择留在这个貌似荒诞的部落当中的故事。 作品出版于1963年6月。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各种现代危机开始显现的时期。人们挣扎于文明社会物质利益的竞争和重压下,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孤独、疏离、无所适从、信任危机等问题的泥沼。这一时期诞生的《沙女》不可避免地刻上了这一烙印。作品之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生存方式、空间、人类存在意义等的思考。 简单一看,主人公所陷入的沙洞原始落后,似乎与文明是绝缘的,很多评论家还是从中看出了现代社会的影子。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将人封闭在砂洞当中,人们每天只能在地域的底层挖沙,过着定量的生活,这难道不正是现代人生活的象征吗?”①无聊的沙洞生活只不过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而已。安部公房善于运用一些变形物的故事,把人们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拿出来,将看上去平静的现实社会以一种颠倒的构造进行逆向假说,通过提起问题,来挑战人们现有的伦理观和思考方式。这一次,安部甚至将主人公生存的场地变形成了沙洞,通过沙洞的暗示,将现代社会的荒诞无稽,以及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从根本上说,沙洞生活即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真实映射。体会到了沙洞的本质,也就明白了现代社会人们生存方式的本质。本文主要从经济与政治存在的两个方面,来对比两个社会,找出其共同点,探讨揭开面纱之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以及现代人真正的生存方式。 1.经济存在的共通性 首先,经济存在指的就是“生存”。这是生物的绝对目的。不同的生物会组织不同的行为,来维持生存的稳定性。人类为了生存的稳定性而组织的行为,就是“经济”。通过对经济的导入,人类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生存稳定性。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来源于“生存”这一动物的绝对目的。在沙洞中,人们每天重复地进行挖沙,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挣钱而不得不去每天重复某种形式的劳动,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从形式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生存被定义为“经济”,沙洞中被称为“生存”的经济行为,更直白、更接近于原始的对生命的欲求,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却是一致的。 1.1劳动性质的共通性 沙洞中的经济形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正是“挖沙”这一看似荒诞不经的工作。砂洞中的部落民每天只有不停地挖沙,才能使这个部落正常运转下去。部落民通过这种手段来谋求自己的生存。这是最接近于原始状态的生存状况。这种生存状况貌似与现代工业、现代生产方式,包括以上这一切所带来的产业构造的改变都毫无关联。 从大城市来的主人公觉得这种单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行为十分不可思议,他自信自己的教师工作比起部落民来有着更高的文明状态。“对我这种每天工作的人来说,如果半天不工作的话,就会有极大的损失。”那么,这种看似更加高级的工作,与“挖沙”这项接近于原始状态的工作相比,一定是有意义的吗? 对于这一点,可以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希望是用来对他人讲的,而不是自己用来梦想的。”他在嘲笑部落民无意义的生活的同时,却在心理暗暗感叹自己在现实世界当中只不过是一种无力而悲哀的存在。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河底的小石子,除了在生活压力下原地踏步之外,毫无他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管是部落民看似没有意义的“挖沙”,还是主人公自认为意义非凡的“教师工作”,从两者都是挣钱的手段,或者更根本上说是营生的手段这一点上来说,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挖沙”只是把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复杂工作完全简化,一眼望去更为直接和赤裸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仁木也为了生存不得已开始了“挖沙”这种原始劳动,仁木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很奇怪,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觉得有那么抵触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于砂洞中的人也好,对于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人也好,劳动作为经济存在的手段,是相同的。”因此,现代社会的劳动看似高级,却有着跟简单的劳动共通的性质。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代社会无论怎样发达,劳动作为保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都未改变过。 1.2无从选择的劳动形式 不过,作为这么重要的保持生命、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劳动形式是什么,对于沙洞与现代生活中生活的人们来说,都同样有着选择权上的无奈。 在仁木看来,沙洞中的劳动形式——“挖沙”,是愚蠢的。因为他觉得挖沙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的,而只能作为生存的手段存在。但是对方却明确地告诉他,因为没有补助金,他们只能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劳动形式,部落民是无力的,他们没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除了顺应环境之外,别无选择。 不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就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形式,轻易地改变生活了吗?仁木每天也只能是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工作,对他来说,几乎没有摆脱这种劳动形式和劳动生活的机会。仁木对于自己的生活也很厌烦,但是他并不打算改变这种现状,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改变的办法。除了能够寻求一下暂时的逃避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唯一的兴趣“昆虫采集”,也只能是在工作之余,偶尔地尝试一下。 不如说,这种无从选择的劳动与生活与部落民无奈的挖沙生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同在不能轻易改变的环境当中,做着自己也无法控制的选择,虽然偶尔会有所反抗,但这种反抗对于实际的生活却毫无用处。沙洞中的生活就是在暗示着现代社会,也就是人们在无力的情况下,屈从于荒诞不经的生活环境,一边偶尔反抗,一边每天抱着无法实现的希望,维持着无奈的劳动与生活。 1.3经济规律的共通性 陷入沙洞的仁木对于每天重复的劳动工作“挖沙”感到单调而无聊,认为这是一种单纯重复的工作。但是,一旦从村里出来,再重新回头看看村子的时候,自己也感到十分惊讶。“这里有着让人感到恐怖的完整的重复,就像心脏的跳动一样,是对于生存来说不可缺少的重复。”重复已经成了生存的一部分,要进行生产,重复就是不可动摇的规律。而在沙洞里,基本生存所必要的东西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基本生存的证据——反复,也确确实实存在着。 现代人看似高级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不能忽略的,正是这种让人感到疲乏的重复。拿仁木自己的生活来说,“呼吸、步行、内脏的蠕动、每天的时间分割、每周第七天的星期天、连每四个月就要进行的学期末考试,非但不能让他感到安心,反而促使新的反复出现了”。 身为现代人,每天也只有为了生存而重复地进行一些相同的事情。这样的经济规律与沙洞中的生存规律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仁木在砂洞中了解外界社会的媒介——报纸。“报纸上的内容,依旧没变。如果有一周的空白,基本上看不出痕迹。”看不出痕迹,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日子都在进行着相同的重复而已。于是“反复,给现在添加了色彩,让我们对每天都感到更加确定”。 2.政治存在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政治的存在又为何物呢?人类为了生存的安定形成了一定的集团。每个人作为集团的一员,都要承担不同的作业和分工,通过谋求集团的安定,提高个体的安定性。换言之,人类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提高存在的安定性。在形成组织的同时,为了维持组织的安定性,就会制作出相应的规则。组织的安定就等于人类自己的安定,所以个人为了这种安定,就必须遵从这个组织的规则。这样一来,社会才真的形成了。人类在引入经济形式的同时,也会在同时形成社会。当这个社会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社会的规则就会成为政治。当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也在向着更为复杂化的形态发展。不过沙洞中的生活,还没有足以成熟到可以被称为“政治”,但是其中具备的一些规则和制度,正是“政治”的雏形。沙洞中的部落民所遵从的规则与现代社会所遵从的“政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回事。 2.1社会规则的一致性 沙洞中的部落虽然是一个接近于原始状态的组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规则。他们信奉的精神正是挂在村公所牌子上所写的——“爱乡精神”。在这个部落里,村里的人为了防止村子被沙子埋没,会诱拐不小心闯进村子当中的其他地方的人,将他们关在砂洞,撤去梯子,逼迫他们成为挖沙的劳动力。主人公仁木顺平就是其中一位被诱拐的人。村公所会将挖沙的行动进行总体分配,要求部落里的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义务。每天进行报纸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被称为“沙女”的女子,就是一位典型的“爱乡精神”的奴隶。这个几年前失去了丈夫的寡妇,坚定地认为村民为他抓住男人,就等于与这个男人约定好了今后的日子将在一起“挖沙”中度过。这不正是现代生活中很多家庭妇女的形象吗?对于她们来说,无论施行什么样的政治,都会老老实实地顺应社会,遵守社会观念和道德,为了维持自己的家计而努力。 当然,现代社会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规则。在被关进砂洞当中之后,仁木马上想到这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他是一个“有户籍,有职业,认真纳税,还有医疗保险的社会人”。在仁木看来,“户籍”“职业”“税款”“医疗保险”等等都是作为现代人的证明,也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规定和规则。当这些作为证明的东西失去的时候,就好像丧失了现代人的资格一样,感到异常不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规则规定自然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来讲,人们都是在遵从一定的规则和规定的条件下,维持自身的身份,维持社会的平和和稳定,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只是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政治”的阶段,看起来更加高级而已。 2.2家庭生活的一致性 家庭,作为社会中的最小集团,对每个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为了维护这个最小集团的稳定,人们也在这里遵守着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在沙洞中,仁木与砂女在共同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感情,并组建了新的家庭。两个人的感情并不浪漫,或者说更接近于动物的原始需求。在沙洞当中,主人公作为动物的本能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并且,只要坚持“挖沙”,就能生存下去,就有烟酒配给。通过每天进行挖沙,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在这里,在这个沙洞的“家”当中,遵从所处的这个“家”集团的规则,就可以得到人生的基本生活的满足。 而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当中,仁木与“她”也同样形成了这种最小的集团。他同样也是以家为中心,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和劳动,满足自己日常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比如金钱,比如作为现代人的自豪感等等。从家庭生活的这个角度上来讲,这里与他在砂洞中遵循的都是一样的规律。 3.“沙洞”生活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一致性 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讲,沙洞的原始状态让我们可以一眼看穿其中的经济政治脉络,但是现代社会因为已经高度发达,要完全区分清楚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仁木在这种小小的沙洞的家庭生活当中,就可以满足于经济和政治上都感到充足的状态,就像他在现代社会中一样。甚至,更加充实。 在我们解开现代社会这华丽的外表之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同赤裸裸的原始沙洞在经济和政治的本质层面上没有丝毫区别的社会。《沙女》正是为所谓的现代人提供了观察现代社会的镜子。 注释: ①.『安部公房と補助線』《作家的表象·现代作家116》奥野健男 尾崎秀树 时事通信社 昭和52年 参考文献: [1]われらの文学7安部公房 [M].讲谈社,昭和41年2月 [2]成部球生等.新日本文学[M].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47年 [3]松村定孝等.海外における日本近代文学研究[M].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昭和50年 [4]奥野健男等.作家の表象?現代作家116[M].时事通信社,昭和52年 [5]新潮日本文学46安部公房集[M].新潮社,昭和56年 于永妍,女,山东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

《沙女》所体现出的生存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