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ID: 155629

  

格非《人面桃花》的寓言化叙事

◇ 王博园 孙正艳

  内容摘要:格非的作品《人面桃花》跟以前他所写的小说的风格大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命的缺憾,一种无从感知却又实实在在的空虚,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叙事空缺,同时,表现手法的模拟观照超越了历史成为了某种寓言。
  关键词:格非 《人面桃花》 寓言
  
  对于桃花的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总是涌现出许许多多关于桃花的意向,陌上花开,在春天这个温柔的季节里,涌动着生命的激情飞扬:桃花流水,青春易逝,红颜易老,随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想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失重,再美的爱情,再美的梦想到头来都只是一只摇曳在空中漂泊的风筝,慌乱,彷徨……飞入没有时间的尽头。“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我想在他们的文字里,亦多是灌注了人世的哀伤和眼泪。
  我想中国的文人总是爱抒发对于往事的怜惜和对于现世的追问,而更多的时候作家在无意之间就因为现时的种种阻碍而规避了自己述说的冲动。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也许跟读者读到它时产生的理解不会一样,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跟大多数读者阅读作品后所产生的期待视野大致是相同的。王国维评价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今天读了格非先生的《人面桃花》,使我认为它跟以前他所写的小说的风格大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命的缺憾,一种无从感知却又实实在在的空虚。而作者又从不在文本中透露出这种神秘的答案,我们在文字间也无从得知,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叙事空缺,带着所有的疑问读完了作品,只是喟然一叹,怅然若失:原来生命之中有许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人性,宿命还有所谓的我们的身体意志,我们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背叛它们。
  这部作品从表面上看似在讲几代革命党人的奋斗历程及梦想的幻灭,实际上却不只是囿于单纯的叙事视点,表现手法的模拟观照超越了历史成为了某种寓言。文中的陆侃,张季元,王观澄,陆秀米,他们都是追随桃花源地的先驱者,他们都经过了内心复杂的斗争,历尽千辛万苦和自己的意志以及当下的现实状况作斗争。但是结局可想而知。要想实现共产主义,一代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奋斗根本是不足为道的。所以乌托邦的寻梦者最终败给了苍茫的尘世。小说的地点是在普济这个具有人间仙境的地方,文章的开头就写道“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阁楼的台阶,一步步走到院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写父亲,他从阁楼上下来明显是要准备出远门的姿态。他要去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即使到后来,他的踪迹也不为人知,父亲陆侃是一个迷,他的出走及文本的缺失也永远是一个迷,但是我们从后来的故事中却发现,是他引领了文章的主线,他的出走他的时时不在却使我们感到他的常常在,他的出游使我们觉得他一定是去了某一个孤岛上,享受他自己设计的梦想去了,亦或是云游四海天地为家了。他表面的淡然冷静暗示着这个世道如此的不平静,他翩然一去的洒脱使我们内心更加凄凉。这就使小说自身具有更深长的意味。我们闭眼的时候他仿佛在我们身边,我们静下心来想事的时候他又好像萦绕在我们周围。父亲下楼了,他是一个疯子怎么一夜之间他的病全好了?秀米想了好半天也摸不着头脑。父亲出走了,普济要下雨了。可是就在父亲走后几天,普济还果然下起了雨。父亲怎么知道普济会下雨?这是一个问题。“在秀米看来,一个人发疯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而且人人都有发疯的一天。”她后来知道:父亲的发疯是因为一张“桃源图”引起的,父亲想要在普济“造一条风雨长廊,把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连接起来,他以为这样一来,普济人就可免除日晒雨淋之苦了”。“虽然父亲满嘴是归隐哀世之叹,也曾模仿陶渊明到塘边篱畔采点野菊来泡茶,可他的心却没有一刻离开过扬州府的衙门。所谓‘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陆侃的桃源梦,王观澄的花家舍,张季元的大同世界,秀米的普济学堂,“其实都是性质相同的乌托邦,都是人的执念的空间化”。“秀米知道,在自己花木深秀的院宅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沉默的,而且大得没有边际。” “秀米觉得这个村庄里正发生的一切都是神秘的,所有的神秘都对她缄口不语。她的好奇心,就像小匹驹,已经被喂养得膘肥体壮,不由她做主,就会撒蹄狂奔。”秀米活在对这个世界的冥想之中,她仿佛生活在一座孤岛上禁闭其内,外在的世界总是对她形成一种诱惑,与生俱来的欲望背叛了她的意志,所以她要追随父辈们的足迹打开少女心中懵懵懂懂的渴望。然而秀米的生命被抛进了时间的河流,人生那么短暂,宇宙如此永恒,想要实现天下大一统思想一个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一个人的价值太渺小了,“因为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打破历史社会的环境”。而且所谓的乌托邦也不可能真正的企及,因为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桃源梦成为人类生存中永远的诱惑,当冒险的人类试图穷尽这种生命的迷津时,它却化作人类永远无法触摸的虚空。正如格非在《小说叙事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存在,作为一种尚未被实现了的现实,他指的是一种‘可能性’的现实,存在是处于边缘的,是断裂状的,不能被完全把握的易变的’。”“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的乌托邦梦想,会终化为历史的陈迹。特别是秀米以女性柔弱的身躯承载了历史苦难的磨砺,在她相对完整的生命跨度里,经历了少不更事的纯真,年轻时革命的困惑与茫然,晚年的沧桑与凄凉,这一切,均使生命在一种‘被抛中’涂上一种悲剧性的生存体验,时间的侵蚀最终剥落了理想的光环,乌托邦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梦想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存困境。”“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他想和谁成亲就和谁成亲。只要他愿意,他甚至可以和他的亲妹妹结婚。”乌托邦的梦想是好的,也许有一天也是能实现的,但必须是经过曲解之后,“想把世上的人都变成同一个人,穿同样的颜色,样式的衣裳,村里每户人家的房子都一样的,大小格局都一样。村里所有的地不归任何人所有,但同时又属于每一个人。全村的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吃饭,一起熄灯睡觉,每个人的财产都一样多,照到屋子里的阳光一样多,落到每户人家屋顶上的雨雪一样多,每个人的笑容都一样多,甚至就连做的梦都是一样的。”那是不可能的,这怎么可能实现呢?人心怎么会是一样的呢?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经过殚精竭虑之后,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也许真的不存在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乌托邦,有的只是人心的向往罢了,他们是现世的寻梦者,是超越现实的理想先驱,但是又是脱离现实的孜孜以求者。我常常在想,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百折不挠地追随共产主义,是什么精神占据着他们崇高的理想百死而无悔地牺牲?现世的社会太不如意了吧,不然那么多的革命者怎么会冲破一切牢笼决然地向往未来,而不去反思过去?“乌托邦的实现总是以对乌托邦的抛弃为代价的”,塞壬的歌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样地,秀米追随张季元的梦也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是随着张季元的离去,她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革命,她才知道自己多少年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改变现实,但现实的力量非常有限,改变即意味着破坏,想要推翻旧有的体制这种想法是很可悲的。英雄人物的举动是悲壮的,他们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建造着这个社会永恒的观念。但是再伟大的壮举也是悲哀的,他们也会被自己的梦想动摇,不知道前方会不会有明天,不知道此刻做的事情会不会有成功的一天。他们怀着广大的胸襟和情怀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同时却更容易遭到世人们误解和伤害,这种不理解使他们彷徨而又无奈。就像张季元说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最近的这些天来,我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很有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或者说,它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毫无价值。好比说,有一件事,你一边在全力以赴,同时,你却又明明怀疑它是错的,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再比如你一直在为某件事苦苦追索答案,有时你会以为找到了这个答案。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答案其实不在你思虑之中,它在别的地方。”困惑是说明他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发生了怀疑,所做的事情让人们感到力不从心,没有目的的全力以赴与其说是一种冲动不如说是一种茫然。“有时让人绝望的不是一种制度,一种思想,而是人自身,是人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每个人都像一个钟摆,不断的在追求更高的制点,在这个过程中绝望成了追求的临界点,因为毫无希望的停止只会增加更大的失望,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属于我们想要的那一刻。所以人是悲哀的,也是尴尬的,我们的冲动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的无奈,我们在这个世界艰难地生存,却莫名地走向生命一个又一个轮回,生命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时间停止了而生命还在继续。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小岛,被水围困,与世隔绝。就和你来以前的这个岛上一模一样。在外人看来,花家舍是个土匪窝,可依我之见,它却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花家舍迟早要变成一片废墟瓦砾,不过还会有人重建花家舍,履我覆辙,六十年后将再现当年盛景。光阴流转,幻影再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怜可叹,奈何,奈何。”乌托邦只能被暂时的建立而不能被实现,因为再好的幻想也要和当下的人世生活接纳。因此革命经常是对未来生活的幻想,这种幻想经常会超出世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人心越出了尘世的轨道就会存在致命的缺陷,只有那些能试图回答来自人世的困惑和疑问的革命才称得上是革命。“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毕竟生死不由人来作主,可要看透名利,抛却欲念,那就难了。”所以不管是以什么名义起来的革命和运动,到最后都免不了为了自己的私心和利欲,因为人心难测,人心杂念,所以不管是陆侃还是张季元,亦或是王观澄,秀米,到头来都失败了,这是必然的,他们的行动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佛家说,世上万物皆由心生,皆由心造,殊不知到头来仍是如梦如幻,是个泡影。”“她忽然觉得王观澄,表哥张季元,还有那个不知下落的父亲似乎是同一个人。他们和各自梦想都属于那些在天上飘动的云和烟,风一吹,就散了,不知所终。”……“她还是第一次正视这个纷乱而甜蜜的人世,它杂乱无章而又各得其所,给她带来深稳的安宁。”“杂乱无章就是人生的秩序,动荡不安就是人世的安宁,纷乱诱惑就是甜蜜幸福,参悟此义才能享受这份深稳的安宁。”“这份安宁这份真切的感受是经过了漫长的跋涉经过了许多年代的寻找经过了众多的苦难的磨碾之后才获得的,它来之不易,并充满生命庄严。”是啊,秀米回到家后多年禁闭不语,他当年的梦想在现在看来已经像空中的浮云一样烟消云散了,多年的沧桑沉淀下来,他想通了,因为冷静才能避免随波逐流,才有时间选择自己是想要还是拒绝,“才有希望返回自我和完成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在精神的深度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经过了时间的洗礼,秀米内心逐渐趋于平静,但灵魂深处的孤独,寂寞惆怅却愈发的深刻起来。“梦想的旅行终止之时,生活本身那细碎的真实就显得弥足珍贵。”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花间迷路的蚂蚁。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琐碎的,没有意义,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忘却。”生命渺小,宇宙永恒,尘世间的人们被抛进了历史的长河,文明的国度压抑了自身的欲望,所以每一个生活在尘世的人们都感觉不到快乐,他们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奋力拼搏,可是越是这样付出幸福的代价就越大,文明进步了,做为衡量幸福的指数增加了,所以不论我们怎么艰难地追求,那都只是对彼岸生活的幻影罢了。
   读了格非的这篇小说,我们对于生命的存在和追问似乎还没有解答清楚,但不管怎样,精神的苦难,人生的磨砺都是我们应该去经历的,在看似抓不牢的历史长河中浮现出“人性的嬗变和生命的悸动”。历史的迷底我们无从追问,神秘也不能做为人之所以为人所去解答,只有沉默才能打破历史对于我们的无知所做的任何努力。作为人我们有理由用更宽容的姿态对历史对人性作出一种胸怀大志的谅解和达观。
  
  参考文献:
  1.格非.《人面桃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毕光明.《人面桃花》【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刘靖. 尝试经典——评格非新作《人面桃花》【J】.南阳师范学院团委.当代作家在线
  4.毛峰. 迷惘的箴言.梦寐的诗篇——试论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J】. 当代作家评论. 2005.2
  5.谢有顺.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解读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 2005.4
  6.刘雨. 唤起乌托邦精神的努力——格非《人面桃花》阅读笔记.作家. 2008.2
  7.谢有顺.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解读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 2005.4
  
  王博园,孙正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格非《人面桃花》的寓言化叙事